读《钮文新:默克尔担忧日本的背后》

1月 25, 2013 留下评论
 
当中国外汇局还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的时候,达沃斯论坛上欧洲对日本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发起了攻击。毋庸置疑,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宽松,别人不要宽,从而使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如今的欧洲在对美、日货币极度宽松表达不满的时候,其实自己也不干净,毕竟它们也向市场投放了1万亿欧元的货币。这就是默克尔在攻击日本之时,态度上还算客气,而且把逐步收回1万亿欧元货币当作发言的前提。
 
其实,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都抱有这样一种心态,既要宽容自己,也要批评别人。我们看到,唯有瑞士央行表态还算强硬,它们甚至指出,如果日本这种通过压低自身货币币值来提升竞争力的做法传播开来,“全球经济将走向危险的境地。”但是,当瑞士法郎避免升值而实际盯住欧元之时,注定了瑞士也必须执行与欧元区相当的宽松政策。
这就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大矛盾。每个发达国家都希望自己的货币贬值,别人的货币升值,使自己获得好处;但又都明白,谁都这样做,就等于发动货币战争,而其中谁都得不到好处,没有赢家。谁能制止此事?没有。
国际硬通货滥发有两个直接的后果,其一是资源品价格暴涨的威胁,那将是制造业的灾难,也是全球物价的灾难;其二是资本品价格暴涨,“热钱”四处流窜。说实话,只有美国有能力控制资源品价格以外,其它国家除了给美国施加压力基本无计可施。所以,各国可以干的事情就是“控制本国资本流动”。
就目前情况看,巴西、印尼、韩国、秘鲁、泰国等许多弱势货币国家都采用了资本管制措施,拒绝资本大规模流动可能带给自身经济的冲击。而在这个问题上,打从美国推出QE1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中国也这样做过,但做得很不聪明――政策“失度”,使得我们在拒绝PM2.5的时候,连新鲜空气一概排斥。
日本为什么如此大力度地放松货币?这里恐怕也有无奈。首先,如果不跟随美国宽松,日元就会大幅升值。实际上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日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从过去稳定在110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升值到80日元兑换1美元。这对于一个以出口为经济核心的国家,显然压力巨大。近年来日本的贸易状况可谓每况愈下,除了指望中国提供的顺差以外,其它方向的贸易压力巨大。
其次,日本除了大力度地政府投资和放宽货币,其本土制造业不断萎缩,这也是数十届日本政府面对日本经济几乎无计可施的关键原因。所以,它唯一的指望就是出口,无论如何要把汇率压下去。
也正因如此,日本需要傍住美国,一来担心美国不许它放宽货币;二来指望美国别对日本商品提高贸易壁垒。所以,日本乖乖地充当美国亚太战略的“马前卒”,否则日本汽车恐怕难免离开美国本土。其实,我们早就该看到,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与对中国截然相反。同样是对美出口的主要顺差国,美国只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商品实施反倾销,但对日本却仁爱有加。
欧洲人非常明白美国的用意,知道自己阻止不了美、日投放货币,所以采用“哭”的方式要奶喝,这就是欧洲不断玩弄欧洲危机的目的,尽可能做到在少投放货币的前提下,压制欧元对美元的币值。它们是成功的,但现在日本异军突起,这样德国会首先感到压力。因为,日本和德国的产业同构性非常强,也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压低币值的做法,显然会使德国吃亏。
德国也可以压低币值吗?不行,至少没日本那么方便,毕竟欧元区不是德国一家说了算。那中国该怎么办?采用中性货币政策不错,但千万别紧缩。 
 
************************
现在,再来看看当初咱的判断—德国第一个跳起来高喊“禁核”,其目的就是针对能源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给予釜底抽薪!没有了廉价能源的支撑,再加上货币升值和全球消费低迷,日本就不可能跟德国在出口上形成竞争了!
 
所以,只有SB人才会高喊“禁核”(不过,这招儿在政治上完美正确呢!)这就是为毛线“经团联”的老大,下意识地就反对了的真实原因。不过,他老人家也算聪明,不能跟那帮无脑的还自觉无比高尚正确的人直接硬顶!迂回战术上,日本人并不笨,特别是有见识的日本人—咬人的狗不叫!
 
安倍政府如果能在第一任期内成功让物价上涨到2%,就能在未来重新点燃核能之火!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它完全不拿绿色能源遮羞!
 
再最后加一句:从这么个放水的趋势上看,天朝也是一定要放水的啦!大家们备好筏子了喵?
分类:未分类

[ZT]陈季冰:“中国模式”与下个十年的改革

11月 30, 2012 留下评论

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政经和学术界是一门显学。由于这是一个宏大无边且与现实高度关联的问题,绝非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就能阐述清楚的。
本文将要提出的假说要旨如下:第一,所谓“中国模式”的确存在,但它并非当局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意识地描绘和谋划出来的,相反,它是在渐进式经济改革中无意识地逐渐形成的,最高当局甚至未必愿意主动认同它;第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模式”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后形成的,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基本成型;第三,2002年至今的十年间是“中国模式”得以稳固的阶段,这期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是前十年形成的“中国模式”的成果,而时下的大多数尖锐社会矛盾——如“国进民退”、贫富分化、贪污腐败和生态恶化——也是它的结果。
因此,展望下一个十年,如果要推进改革开放的话,首先要对众说纷纭的“中国模式”进行一番解剖。

一.“中国模式”的秘密

在我看来,所谓“中国模式”,其内容基本上是经济性的。简单概括它的精髓如下:
1)一概放开日常的生产、生活资料(也就是一切“终端产品”)的价格竞争和所有制限制,让它们完全由市场支配。这极大地调动了13亿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短短20年里使中国从一个几乎什么都紧缺的社会变成一个到处存在“结构性过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对金融以及资源、原材料行业实施高度集权的国有行政垄断,据说这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所谓“社会效益”的最有效办法。但这种“新双轨制”造成了比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发政治动荡的“官倒”更加触目惊心的新的巨大寻租空间,是眼下司空见怪的绝大多数贪污腐败罪行的源头。
3)如果仅有上述两条,是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新世纪以后持续10年两位数以上增长的,而且显而易见也是不可持续的。非常幸运地,西方新一轮自由市场经济的30年繁荣与中国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几乎正好重合,而整个20世纪90年和21世纪前8年又是这一周期的高峰。期间,西方的经济结构转变、创新活动与雄厚市场购买力与中国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无穷尽的低成本生产能力,以及俄罗斯源源不断提供的以原油为代表的廉价能源和原材料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优势互补。这造就了长达20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换言之,“中国模式”也包含了主动融入“全球化”这一内容,所谓我在前文说,加入WTO是它正式形成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简言之,所谓“中国模式”,就是:一般产业完全市场化、金融及资源产业国家严密控制、丰沛的劳动力资源和购买力旺盛的全球市场。看得出来,后两者是可遇不可求的,并非主动可控,而且因为席卷全球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而正急剧改变。
下面,我将从“国有企业”和“金融管制”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剖析这种“中国模式”的弊端。

按照流行的说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行政垄断企业——之所以有万分的必要存在,主要是因为国家要通过它们来控制“重大国计民生”;而之所以“重大国计民生”必须由国有企业掌控,又主要是因为据说它们不像唯利是图的外资或民营企业,它们会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这套理论因为被一再重复而仿佛已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的确,我们看见过中国工商银行像珠三角的民营玩具企业那样拖欠员工薪水吗?我们听说过宝山钢铁公司直接向上海黄浦江里排污吗?当然,南方航空公司也不可能给乘客吃过期变质食物,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更绝不会对它的员工搜身打骂……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表象而已。事实上,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国有企业自身的光鲜,正是靠它们对社会财富的疯狂攫取和掠夺支撑的,它们所具有的不是“社会效益”,而是“社会负效益”。上面说得那些可能都是事实,但那恰是因为:不是任何人都能随随便便成为工商银行、宝刚、南航和中石化员工的。
因此,指望国有行政垄断企业去“回馈社会”、实现社会效益,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国有公司本身说到底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者,尤其是行政的垄断央企——最典型的是那些“中字头”基建施工企业——一样,真正“干活”的人是它们的转包企业,也就是说,还是那些“散、乱、小和管理不规范”的民营企业,国有垄断企业不过是一些由政府的限制性政策(包括准入证、许可证等等许多民营企业不可能逾越的坚固壁垒)供养着的“食利者”而已!
而在近年来牵涉到重大贪腐案件的各地许多工程建设项目中,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总承包的所谓“国有企业”实际上不过是相关利益人用来遮掩外部耳目的一件外套罢了,它不会去建设任何工程,它的功能只是合法地收钱(不管是来自财政的钱还是来自其他国有企业的钱)和转帐而已。通过它们的所谓子公司和分包商,相关利益人可以安心地坐地分肥,肆意捞取各种合法或不法的利益。它们自己一般也不会去亲自施工,这样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盘剥那些民营小施工企业,而且出了一般的事故,上面来查、电视台来拍的时候,当然都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的时期,与它们毫无关系……
国有企业日益扮演的“二房东”食利者角色,这些年来,从大到渤海湾漏油事故,小到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维修工程(若非其后来所致震惊中外的“11•15”特大火灾事件,它将是数神州大地上每天上演的千百万未遭揭露的钱权交易故事之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个),都可以一目了然。它们残酷地将包裹着层层糖衣的“国有企业社会效益论”砸得粉碎。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摸索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或许并不在于“大锅饭”和“低效率”这些它们时常表现出来的表面病征。事实上,即便在西方国家,私有产权的企业只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那些股票上市的公众公司,其所有者与经营者就必然是分离的。按照这种逻辑,只要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外部又有运转良好的经理人市场(这些构成了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它在理论上完全可能与产权清晰的私人公司同样有效率。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与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过去的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国有企业经常利用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通过后者出台的倾向性、保护性和行政垄断性政策取得竞争的优势,从而挤压民间的经济活动空间。换句话说,国有企业往往是通过不公平的方式(裁判明显偏袒甚至吹黑哨)赢得所谓的“市场竞争”的。而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才使得政府无法成为一个公正的裁判。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悖论:即便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主观上并没有“国进民退”的意图,甚至还非常希望并连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但客观上它实际上每天都在意无意地做着促使“国进民退”的事情。更为严重的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公平竞争一定会阻碍真正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甚而为国家迈向法治社会的转型制造重重障碍。
因此,眼下已经到了必须要从根本回答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属性与定位问题的时候。否则,不仅国有企业本身难以避免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窘境,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终究难以继续推进下去。

国有企业的上述地位,即便有了行政垄断,若无金融管制和金融扭曲,也是不可能长久屹立不倒的。这就牵涉到了金融体系对它源源不断的输血。
近来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媒体,许多人都在讨论所谓“金融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当前的中国金融业,的确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亦即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问题。近年来从楼市到“蒜你狠”、“豆你玩”等等市场的疯狂炒作,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以所谓“温州危机”为代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去年以来备受舆论关注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热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结构性问题——这些应该说效率很高的中小民企难以从国家的银行里获得信贷资金,因而被迫进入非正规金融市场寻求资金。
那么,既然这些中小民企明明是有竞争力的,而中国的金融机构却不愿意配置资金给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中国行政垄断的金融体系本身去寻找了。
说得不客气一点,中国金融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不是实现社会资本的最有效配置,而是以行政力量扭曲市场机制配置,使社会资本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向国有经济内。我记得十多年前有人曾精辟地指出过,“在改革的年代,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目的恰就是为了维护计划经济的残余势力。”
而这种扭曲,最集中地体现在银行体系的国有垄断、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及股票发行市场的审批等诸多有意识的制度设计上。仅以后者为例,如果IPO市场的审批制度取消,所有符合上市门槛的企业均可自由上市,那么还会有多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用天价圈到股民那么多的钱?这种制度设计就其初衷而言显然是成功的,其结果是:粗略地说,目前中国的GDP和就业当中有2/3以上是由民营和外资企业贡献的,国有企业仅贡献了不足1/3,但全社会金融资源的流向却正好相反,其中的2/3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
这才是中国金融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根源,既然制度设计和行政力量使得社会资本难以流向那些创造了主要社会财富和就业的民营中小企业,那么,这些社会资本也就只能自我循环和以钱炒钱了。过去的十多年来,吴敬琏先生一直在大声疾呼的那句话——“中国股市比赌场都不如”,就是这种制度性障碍的真实写照。现在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

二.撬动改革的支点

由此可以看见,未来十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最需要做的是改变视金融为国有经济输血脱困之工具的错误观念,还原其一个中性的社会资源配置平台的定位。而在这场宏大的改革中,我认为当下最急切地需要做的有几件事情:
在银行业,必须放开民营银行,并放开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浮动。只有同为中小民营企业的乡(村)镇银行、私人贷款公司、同业合作社……才最能够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需求感同身受,从而以最低的成本为它们提供最迫切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储户的钱应当以更高的利息借给那些更需要它、同时也更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而不是让那些背后由政府撑腰的国有大企业无偿(或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占用。
在证券业,则是取消发行审批制度,让合规的企业自主、自由地上市融资,平等竞争社会资本。
此外,或许还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放开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当然,仅有金融改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推得动。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对于踯躅不前的中国改革事业来说,当前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同意,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几乎每一个领域内都存在大量制约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体制性障碍,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改革。但分歧在于:朝什么方向改?怎么改?改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秩序如何确定?……面对所有这些棘手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早已不像30多年前那样能够轻易地取得共识。而关于这些问题的南辕北辙、甚至尖锐对立的答案和争论,足以使亟待推进的改革长久停留在原地踏步。
许多人于是呼吁,重启改革需要重新凝聚共识。但我以为,如果把所谓“共识”理解为在上述所有主要问题上都取得一致的话,那么这个共识恐怕永远都不可能重新获得。因为在今日中国,利益和思想的多元已经根深蒂固,人们既没有共同的敌人,如当年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来的“极左路线”;也缺乏共同的目标,如当年令全国人民向往的“温饱”和“小康”(还记得“三大件”吗?)——许多人在许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小康”,一些人如今甚至已是巨富。因此,现在和今后的改革共识,大概只可能存在于模糊的大方向上——例如,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社会等等。
但这仍然不足以直接回答“如何启动下一步改革”这个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主张,当下亟需的是寻找到一个新支点,就像当年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文革时期国家宣传机器动员政治运动时常喜欢用一个词,叫做“纲举目张”,改革时代其实也一样。系统性的改革应当像化学中的连锁反应,经由这个支点,一个改革撬动下一个和下一系列其他改革,直至最终完成全方位、整体性的变革。
很显然,这个支点本身应当是经济性的,这是因为中国当下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经济问题——经济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但它必须能够催化政治层面的变革。照此标准,在我看来最合适的,莫过于政府财政预算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了,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管住了政府的钱袋子,差不多就等于管住了政府本身;而管住了政府,则就基本上自然消除了社会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尤其如此。
所以西谚有云:“悠悠万事,惟税为大。”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议会——英格兰议会正是因税收和财政的分歧而诞生的,而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国会两党的争吵也主要集中在财税问题上。就中国未来而言,可以预计的是,只要公众能够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充分知情并行使真实而有效的监督权,则必将对政府行为、人大代表选举、国有企事业监管、新闻监督与言论自由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预算民主的操作路径很简单:惟“公开”二字而已。就此意义来说,温家宝总理去年起亲自督办的国务院各部位公开三公经费,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不仅是三公经费,还应当将这种公开推开到各级政府的所有财政支出,一言以蔽之,政府收进来和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要让纳税人清清楚楚。

按照许多有识之士的分析,中国改革之所以陷入僵局,共识难以取得,动力日益衰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所谓“既得利益群体”的强大阻力。应当看到,它们本身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造就的。在改革之初,这些群体曾是改革的热心支持者,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仅仅“做大蛋糕”——所谓“发展”——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诉求,如何“切蛋糕”——“分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之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便转而利用自身掌握的话语权,试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里,将尚存诸多不合理性、原本属于改革中途的 “过渡体制”永久地固定下来,从而谋求本集团利益的持续最大化。
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的权益则因为他们无权无势、缺乏基本的话语权而被漠视和损害。因此,如果想要为改革重新注入动力,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帮助他们将自身的诉求转化为切实的博弈力量。
要做到这一点,几乎不需要政府做什么,事实上很可能恰恰相反,它要求政府少做或不再做什么——只要在社会管理层面逐步放开各种民间自发团体的设立和监管,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去年以来,广东省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可喜的尝试。可以想见,放松对社会组织的严厉管制,降低它们的门槛,允许民间自发成立各类社会组织,在当下并不会对任何一种依靠政府行政壁垒维护的既得利益造成直接的冲击,因而几乎不会遭到什么团体和个人特别强大的反对。然而,一俟这些不受党委和政府“领导”的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发育成长起来,它们本身也会成为具有足够博弈力量的“利益团体”——由100个会员组织起来的四川建筑工人同乡会在与雇主和政府谈判时,其议价能力毫无疑问比100个互相不认识的分散的四川建筑工人不可同日而语。而随着各种类型、性质、规模的自发社会组织纷纷茁壮成长起来,那么,目前社会上那些掌握了大部分政治、经济资源的肆无忌惮的强势利益集团今后的行为恐怕必将受到有力的束缚。
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即便是在西方民主国家,事实上绝大多数社会组织也并不是政治性的,而且它们的目标大多只是追求某一种微观的、单一的经济利益。然而,组织性质的非政治性并不妨碍它们在追求各自具体和独特目标的过程中对政府权力发挥有力的制约功能。
这是一种非典型的“增量改革”模式。过去人们常说的“增量改革”,是指在不触动既有体制的前提下在它之外另做出一块蛋糕,最终由于增量越来越大而逐步“覆盖”掉体制内的“存量”。而像放松社会组织管制这类改革,也不会直接损害到现有体制之下的既得利益,但它不是通过直接“做大增量”,而是通过在既有体制框架内扶持弱势的利益集团参与博弈来促进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

三.回到改革的原点

有些人经常忧心忡忡地说,蛋糕不可能永远做大下去,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这是正确的,但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政治力量来重新规划、进而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的方式来补偿另一部分人。事实上,这样强制推行的改革既阻力重重,一般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利益格局的调整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帮助一部分人增强博弈力量、进而让他们自己去通过讨价还价来实现。时下许多人一提到“利益集团”就反感,实际上,中国真正的问题不是存在太多太强的利益集团,而是相反——中国的利益集团还不足够多元、还没有公开化,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地不平衡——只见强势利益集团的主张而听不到弱势利益集团的呼声,因而在各种法律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形不成真正公平透明的博弈。
就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继续顺利、平稳、有序地推进改革,放开乃至求助于“民间社会”,是必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没有一个拥有强大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中国未来必将发生的政治变革的前景将会非常叵测和险恶。
写到这里,或许有必要特别指出一下我个人最反对的一种思维模式:在它看来,面对积弊丛生的社会现状,一切局部的、枝节的修修补补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它怀着一种“这是最后的斗争”的理想情怀,试图为未来描绘一幅完美的蓝图,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看起来可以一步到位的全局性方案,并规划详尽的实施战略和步骤……一旦这种思维模式遇到适合的社会土壤,再度发酵成为支配性的主流语境,那么,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未来,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将被彻底葬送。如果说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给予我们现代中国人留下了些什么的话,这应该就是最宝贵的教诲。古往今来一切成功而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从来都不是哪个先知在书斋里根据什么“主义”事先规划出来的,相反,它们都是从看似枝节性的修修补补出发,一点一滴积累演化而来的。

作为推进下一步改革和谋划更长远的变革的另一个补充环节,我还认为,下一个十年应当恢复在改革开放前半程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国家体改委那样的机构。事实上,不少分析人士正确地指出,过去10年来改革之所以陷于停滞,与体改委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于2003年的被撤销、其职能并入实权在握的发改委有很大关系。过去的体改委基本不具有国务院其他部委所拥有的政策审批权,作为一个为改革出谋划策和设计方案的“半智囊”机构,其自身相对超脱,因而比较容易做到不受部门利益左右,它出台的政策也被认为更具全局考量、更着眼于长远。未来的中国改革必定需要诸多更深刻的“顶层设计”,类似过去体改委的独立机构将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需要更广泛和全面变革的新时代,简单恢复国务院下辖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旧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改革形势之需,因为该新机构的职能范围远远超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亦非国务院职权所能涵盖。依我之见,在最合理和最高效的架构下,新的改革政策设计机构应当隶属于中共中央,其地位差不多相当于中央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例如现有的纪委。未来这个机构的名称可以叫“中共中央体制改革委员会”,由一位政治局委员以上的中央主要领导主持。如此,则未来的改革事业庶几既能够稳妥可控,又不至于被利益集团所劫持。
作为一个一贯主张分权和放权的自由宪政论者,以往我几乎从不主张(而且几乎总是坚决反对)为某一特定社会目标新设专门的政府职能部门。但改革必然要动到人们现有的“奶酪”,因而其政策的设计和推动需要有超然于现有利益格局之外的“旁观者”。这就呼唤一个类似于体改委这样的部门——我们不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管制能力而呼唤它,而是因为它自身有可能不陷入既得利益纷争而期待它。

写于2012年11月1-2日,部分发表于11月出版的第186期《瞭望中国》杂志

分类:經濟, 政治

[ZT] 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和框架分析

11月 30, 2012 留下评论
先复制我将近3年前在草根网时代写的一个小东西,大家看看最近中国的改革方向是不是朝着这个方向来了?复制如下:
 
 
中国的农地所有权一直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没有主。所谓的农村集体产权,却只有大城市周边的农村会沾点光。农民只有种地交粮的份,而没有自己土地的实际所有权,没有土地的流转权。因此也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谓的取消农业税也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如果横向比较,为什么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会高过中国,因为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其农地是农民所有财产,它的取得和租用都是有成本的。而我国的逻辑是农地属于集体或者国家所有,其取得来源于分配。粮食的价格里并不包含土地成本,而土地的租用价格基本上又是由劳动产出比来计算的。以上的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粮食价格长期维持在低位,及农民应得的实际收入长期被压低,反哺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为这一进程长期的提供了低价格劳动力。
如果能先通过保障农村宅基地,并对宅基地的自由流转做出安排,将为农村土地的流转提供价格参考坐标。并进而形成对农地流转市场的指导作用。这将盘活我国农村的实质资产,并使农民通过土地的流转,进而通过农地增值而带来的农作物升值获得收益。彻底解决我国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来源于前几年的外汇占款而超发的货币和未来几年由于巨额赤字国债而超发的货币如果能在美国下一步攻击中国之前,把这一巨额财富引向中国广大的农村,第一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增加内生的市场需求。第二,有利于我国对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再定价,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给。第三,解决超额发行货币的隐患。第四,同时,资源品的重新定价,可同时起到维护过度吹起的股市,楼市泡沫的作用。使我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
 
以上的方案的实质是通过闲置资产–土地的再定价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结构性失衡问题,同时通过内生市场的建立彻底粉碎美帝的战略企图–即通过全球贸易及美元结算体制来要挟中国。
中国—-世界市场上也只有中国存在这样的内生市场。我们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对抗美帝,实现中国的复兴。
2010-03-04
 
好了,就是这样,我将近3年前看到的问题,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做。但是有一些小的细节不一样,我个人更偏重用市场原理来调节土地市场的价格,而不是政府的强买强卖。本质上这是一种欺骗和剥削,不道德。
 

我来描述未来1-3年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方向。手段有两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整分配的结构。

手段一:以存量房为基础的房产税的征收,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最早会在2013年底开始,集中在2014年-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这个政策的有几个目标。

目标1:完成以财产作为税收的基础,而不是只是以流转环节作为税收的基础。听说李克强总理已经在强调中国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论调了。这背后即将展开的逻辑就是,对于私有财产的界定和税收征缴工作。至于这个收入怎样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做出平衡,不在此论述。

目标2:反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运动的方式反腐,或者是以民主的方式反腐,在中国的文化气氛下,或者可以说,做制度性的安排和变革基本上是不可行的。所以通过资产税来“削峰填谷”,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手段二:最近貌似出台了一个新的农村土地征缴的新法规。媒体透露出的信息是,将对农地的补偿征缴费用做出大幅度提升,达到过去的10倍。我仔细看了一下,可能和媒体人的判断不同,我得出的是对农民不利的结论。过去,对于农村土地的补偿存在3大块。一,政府征收协议价格,这个各个地区之间差别很大,但大致是6万元/每亩。二:是根据国家土地法的法规,对于过去3年的平均土地产出乘以3倍,作为补偿。三:青苗费。也就是正在生长中的农作物进行补偿。我理解现在被媒体广泛宣传的补偿扩大10倍,是指的针对于第二项来说的。比如过去3年的每亩土地所得为1000元的话,30倍即是3万元。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粮食作物的收入水平普遍在2000-3000元/每亩之间(一季稻一季麦,北方单产收入不高,但是相对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大些),如果依此计算,每亩土地的补偿费用大致是在6万-10万之内。那么农民的实际所得很有可能并没有显著提高。因为30倍的补偿暗含着30年的农田使用权契约关系的赎买,法理上,进行了上述补偿后,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转让形式有了可以计算的基础,那么目前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对于土地的协议价格就失去了意义。

无可否认,对于农民来讲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现金收入,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形式还是有欠公平原则。因为市场对于土地的溢价依然被政府剥夺了。

小结: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主要在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一个是资产税的开征和完善,一个是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继续城市化进程。大概就是这么个框架。

*****************

咱的一些理解:

首先,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目標和方式:以城市化為外相形式的經濟轉型。農業的集約化將是下一個目標,這屆政府的一個隱蔽的目標是將中國國民的結構從農村的農民為主轉而為城市市民為主的工業化和技術化的國民結構構成。這將進一步控制普通民眾,因為農業人口的減少,意味着由政府操控的市民成為國民構成的主體,這些沒有了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的民眾,必須靠出賣勞動力及其智力維繫生存和繁衍,那麼對執政者的依賴和依附將更趨甚。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的大政府和大國家將漸漸成型。。。

能夠擺脫政府獨立生存的唯一階層將是民營資本階層,當然了,這個階層被剝奪起來,可比大眾的農民容易多了—這就是tg政府的美妙藍圖和奮鬥目標。

清醒地認識到此,何去何從早做定奪!

分类:未分类

【2012-11-21】安邦每日金融

11月 21, 2012 留下评论
   【中国与世界的“影子银行”】這是今後關注的重點,他們不轉身的話,要么滅亡要么猖狂!
      近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最新报告,根据他们的统计,全球“影子银行”系统的资产规模在2002年至2007年间从26万亿美元增长到62万亿美元,到2011年进一步增至67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011年美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3万亿美元,为全球最高;其次是欧元区,规模为22万亿美元;英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为9万亿美元。FSB指出,美国在全球“影子银行”系统中的份额近年来有所降低,而欧元区和英国则有所增加。
  所谓“影子银行”,是指所有杠杆化的非银行类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一直因为被视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加剧的重要因素而备受批评。FSB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尚小,占所有被统计成员国总量的1%。
      事实上,由于统计制度的问题,中国官方一直没有发布影子银行相关的数据。而不同机构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其所统计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大相径庭。FSA的最近发布的数据是0.4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万亿,相比之下,瑞银的估计非常夸张,以最广义的口径计算,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将达到24.4万亿元人民币,二者相差了十倍。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影子银行”是一本糊涂账,大家都知道有风险,但谁都说不清,也没有权威的说法。
      不仅如此,中国官方也出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表态。银监会对待影子银行的风险如临大敌,从2009年起,每年的年报都予以了强调,2011年还特意写了专栏,中行董事长肖钢则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另一方面,央行行长周小川却不那么担心,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从规模到问题上要比发达国家所暴露出来的要小得多。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也公开表示,中国所谓的影子银行与西方有实质之别,且无论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都置于监管之下,风险可控。这反映了监管层在影子银行方面也未形成共识。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既不像FSA所估算的那么量小–毕竟,到目前为止,影子银行的主体之一是信托业,而信托总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同时,也不会像瑞银所估计的24.4万亿那么夸张,因为这一估算口径过于宽泛,把社会融资规模包含在内,里面有很大部分属于正规金融的范畴。但中国“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有多大,实难估算。
       而这种来自于黑箱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确定性往往是最大的风险所在。如同当初的地方债,在没有梳理清楚之前,大家纷纷猜测地方债的规模,从几万亿到十几万亿不等,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援引接近银监会人士的话称,银监会统计口径下的该数据规模约为9.1万亿元,而根据央行2011年6月1日晚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测算出的规模上限在14.4万亿元。这种不确定性令市场草木皆兵,地方政府和银行到底会为此承担多大的风险?这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多大程度的打击?焦虑情绪不断放大。这从跌跌不休的股市,尤其是银行股不断重挫就可见一斑。而当有了权威数据后,即使审计署10.7万亿的规模仍然有些让人提心吊胆,但毕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市场的焦虑情绪也大为缓解。
       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安邦的智库学者认为,在整个影子银行体系都是黑箱的情况下,不可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开放市场,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金融政策的方向,只有先开放,让交易付出水面,才能谈得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而监管不是盲目的,也必须建立在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基础之上。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缺陷,是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很显然,不完备的市场,封闭的市场,独占的市场,只会加剧影子银行的现象,我们对此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非一堵了之,这只会激化矛盾,加重政策负担和成本。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应先从摸清规模和投向等方面消除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边发展边解决,一刀切式的监管模式只会使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降低资金利用效率。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银监会强调必要时可通过贷款重组缓释不良风险】
  持续的经济下行趋势让不良贷款迅速蔓延。在监管层眼中,贷款重组已成为风险缓释的可选措施。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和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强调,对于一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或项目,应区别对待、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信贷策略,不能简单、盲目集中收贷,必要时可通过重组等方式缓释风险。而在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银监会也曾下发文件鼓励实施贷款重组。据了解,所谓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银行对问题贷款采取的重组措施包括: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追加担保品、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等。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称,今年以来,受贷款集中到期兑付、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项目未及时投产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上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下降。他表示,不少地方的逾期贷款陆续显现,贷款质量下滑趋势明显,并呈现出由点及面的扩展态势。他还称,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改变原有融资模式,通过企业债券、信托计划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其中城投债发行量增长迅猛。其中,大部分城投债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特别是部分城投债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承销银行被动持券,这使得平台债权风险仍大量留在银行体系内,并未得到有效分散,银行的实际风险敞口上升。知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不容忽视。对于当期已发生的逾期平台贷款,部分银行既未采取实质性清收措施,也未下调贷款分类,掩盖了平台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一位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对已经来临的还债高峰,平台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延缓风险。其一,贷款展期,将风险延后;其二,转向企业债、信托等其他融资渠道。“对于银行而言,实际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同样的情况也在房地产行业中出现,不过,与平台公司倚重债券市场不同,房地产公司更多地走信托融资渠道。
 
   【形势要点:央行行长警告要防止金融交易偏离正确轨道】
  11月20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出席论坛时表示,“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结合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要防止金融交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导致过度投机和虚假繁荣。上周末至今,周小川频繁现身北京各大经济论坛,表达观点。他谈及十年货币决策路时不讳言“是药三分毒”,对温州金融改革也坦然表示“要允许试错”,并预期中国执政者将继续鼓励“自下而上的改革”。20日,他回应十八大金融改革话题时表示,“每句都价值连城”。周小川20日再次强调了中国货币政策未来七大方面任务,包括: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金融监管,推进创新和扩大开放。他表示,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已凝聚了一定共识”。要抓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利时间窗口,在统筹国内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注重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可兑换程度,有序提升个人资本项目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提高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和信贷等的可兑换便利化程度,在有管理的前提下推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兑换。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利益诉求,需注意处理好各种利害关系。也要根据国内外经济情况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包括采取临时性特别措施。
 
   【形势要点:金融混业化的趋势亟需制度建设跟进】
  这一年来,中国金融从业者最大的感触,莫过于虽然仍处于分业监管的环境下,却在干着混业经营的事实。从2011年的银信(银行与信托)大合作,到2012年的银证(银行与券商)大合作;从几年来始终独立成行的保险公司,到参股商业银行、开设独立证券账户、资产托管外包;从延续了3年的风险投资业“全民运动”,到今年风险投资业的“机构化”;从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一直以来的清晰分界,到今年的统筹模式。金融机构间刮起了“最强混业风”。在机构们抢食盛宴、分庭抗礼的同时,制度建设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几乎所有的“法治”底限都被踩破。比如券商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间的合作,彻底地挑战了《证券法》的权威。《证券法》并未赋予券商资管产品的独立法人资格,而《信托法》却给了信托产品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假设一个产品的投资标的出现了违约问题,投资者的钱可能打水漂,那么在法律上信托公司就会承担有限的风险赔偿责任,而证券公司就没有这个责任,风险将难以控制。”一资深信托经理说道。现实情况是,属于部级单位的证监会发布了资产管理松绑的部门规章后,其执行效力完全大过了其上位法、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证券法》。“现在是市场用‘人治’在倒逼‘法治’的进程,这是不对的。”虽然身处既得利益的金融团体中,但一券商高管依然深有感触,他觉得,未来的理想状况恰恰应与当下逆转,“同业监管”与“分业经营”。一家之言不足以代表中国金融之未来,但可见的是,若混业成为一种无序竞争时,人治终不可续。
 
   【形势要点:外资行判断中国本轮降息周期已宣告结束
  11月19日,渣打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从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市场显示出改善迹象并有望在2013年上半年进一步恢复活力。预计在今年余下时间内中国央行将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足,且不会采取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本轮降息周期已宣告结束。渣打表示,10月份CPI同比增幅降至1.7%,这表明当前通胀压力不大。对此,渣打银行认为通胀已经见底并将开始蓄势回升,但今年年内通胀仍会保持温和。预计从11月起,由于基数效应反转和食品价格回升,通胀将见底反转,明年,随着猪肉价格持续回升以及水电费改革,将会推动CPI持续上行;预计到2013年下半年通胀问题将较为突出。渣打表示,10月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继续复苏,这将对市场情绪起到积极作用。该行认为今年二季度开始放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效应。渣打认为,本轮降息周期已经结束,央行似乎认为利率水平已经达到适宜水平,并且,实际贷款利率也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鉴于宏观经济已经企稳并显示出逐步复苏的迹象,该行预期宏观政策将保持温和支持立场,在2012年余下时间里保持适度、有针对性的刺激措施。
 
   【形势要点:民企正逐步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成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已经逐渐在海外投资中,特别是海外并购领域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军。日前,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在其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中指出,民营企业“走出”活跃程度已经超越了国有企业,成为海外投资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共对4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海外并购,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国家,其中加拿大是中国投资金额最大的国家,累计187亿美元。同期中国企业主要并购对象依然集中在能源和电力行业,披露金额约270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的60%以上。对于前三季度对外投资的趋势,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研究总监彭亚利总结指出,首先,中国企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更加青睐欧美市场,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和市场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考量;其次,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增加,投资的模式也在逐渐多样化;最后,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成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已经逐渐在海外投资中,特别是海外并购领域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军。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主席冯育勤也认为,民营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参与海外并购交易的积极性逐渐高涨。他还表示,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国内投资机会大幅减少,海外投资渐渐成为中国企业延续发展和提升技术等软硬件能力的主要途径。
   【形势要点:中国股市仅有“理论正确”还远远不够】
  关于近期萎靡不振的股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既有压力也有信心。郭树清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存在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他希望,通过专业化的理财机构帮助个人投资,扶持更多的专业化理财机构成长起来,帮助股市保持稳定。郭树清介绍说,证监会把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放在突出地位。此外,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样化投资机构和投资工具来为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在新股发行发面,证监会开始推行第三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改革取得基本进展,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个别新股发行价炒得过高,这是监管部门非常不愿意看到的。”郭树清表示,炒新、炒小、炒差是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以理性询价、合理询价制度为重点,来继续推进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其实,郭主席上台一年以来,陆陆续续新政频出,但资本市场偏偏不给面子,屡创新低。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中国股市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勇于改革的问题。这种把积压的各种方案都积极推出去的新政,看起来是一种作为,但实际上是有很大市场风险的操作。很多的方案都是小范围利益相关者讨论的结果,而且仅有理论正确,也是远远不够的,未必就能经受得起市场的检验。对于中国股市,现在最重要的是做政策梳理,将之视为是一个大系统,看看这个系统,哪里运行的不畅,哪里有障碍,哪里在互相打架,只有在这些问题搞清楚之后,再推出新政,才有可能推动市场,否则市场因新政反而受累的可能性相当大。
   【形势要点:中国10月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显著改善】
  商务部20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96家,同比增长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1亿美元,同比下降0.24%,降幅比9月收窄6.6个百分点。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021家,同比下降10.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7.4亿美元,同比下降3.45%。分行业看,1-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37.2亿美元,同比下降1.8%,占全国的47.7%。其中,房地产实际使用外资下降6.14%。扣除房地产因素,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2.1%。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04.1亿美元,同比下降7.3%,占全国总量的44.1%,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较快。从投资国别看,前10个月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5.3%,而1-9月下降0.63%。亚洲十国(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80.3亿美元,同比下降4.7%。其中日本对华投资60.8美元,同比增长10.9%。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2.4亿美元,同比下降5%。其中德国、荷兰、瑞士对华投资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28.1%、51.2%、75.8%。从投向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格局进一步优化。1-10月,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占全国总额的8.5%。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71.5亿美元,增长6.8%,占全国总额的7.8%。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768.1亿美元,下降6.1%,占全国总额的83.7%。
   【形势要点:券商首次推出证券资金消费支付服务功能】
  在资本市场创新浪潮下,券商业务创新再出新举措,光大证券日前推出证券资金消费支付服务,客户可以使用证券资金账户进行购物消费。光大证券近日已正式获得消费支付首家创新资格,在光大证券开户的股票账户即日起将陆续开通消费支付功能。据悉,在遵循分业经营和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等制度要求下,光大证券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首期为客户提供互联网购物消费服务。客户在互联网购物、缴费和支付时,可以选择指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其证券资金账户直接进行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光大证券按照客户指示,分别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服务和资金清算服务。光大证券推出的此项服务,还将在行业首次实现“7×24”小时的客户服务和业务运行。目前该项业务尚处试运行阶段。多数券商表示,证券账户有望逐步实现全功能,客户可通过一个证券资金账户就能满足其在投资、理财、消费、支付等多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光大证券表示,券商完善基础支付服务,不仅可以解决证券公司长期存在的资金服务功能少、时间短和手段落后等问题,还能够夯实和拓展证券公司的金融中介主体职能,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本博評:說白了就是把資金賬戶中沉澱的(也就是從股市中撤退出來的殘餘“紅軍”)也算計起來,畢竟,再怎麼印錢,也必須得發到普通人手裡才能消費,都集中在國家的手裡,誰也不敢亂動,否則就是—腐敗,弄不好要腦袋搬家的;拉動內需只能靠個人!特別是在資本投資渠道根本不開放的前提下。
   【形势要点:深圳正酝酿更优惠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新业态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创业投资:创业升级驱动力与战略新抉择高峰论坛”上,深圳金融办主任肖亚非透露,深圳市正在启动新一轮金融支持优惠政策的修订工作。据透露,这次修订工作主要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深圳市的金融扶持体系,创新扶持方式,提升扶持标准,拓宽惠及的范围,主要目的是保证相对的政策优势。尤其是针对创新型金融业态如基金管理公司专业子公司、券商专项资产管理子公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保险中介集团等,深圳将推出更具吸引力、更加定制化的专项政策,比如市区联动、安置资金、人才支持、统建办公大厦、股权投资激励等,力争打造国内金融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新高地,争取明年1月1日起实施。深圳市政府出台相关股权投资企业的配套政策,形成了市区两级优势回补、区级之间差异化发展的扶持体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形势要点:中国白酒也趟上食品安全问题的地雷】
  11月19日,有业绩“黑马”之称的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260%”,并称塑化剂超标在白酒行业里不只是酒鬼酒一家,其他品牌的白酒,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据报道,21世纪网在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的子公司北京中塘酒类有限公司购买了438元/瓶的酒鬼酒,并送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据报道,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送检的酒鬼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mg/kg,超标260%。对此,19日,酒鬼酒发布公告称,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司股票于当日开市起停牌,20日起继续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核查公告后复牌。酒鬼酒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公司已经和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21世纪网进行了沟通,目前还不能确定媒体送检的就是酒鬼酒公司的产品,而且做出检测的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权威性也存疑。该负责人指出:“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国家检测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作为企业,我们此前也没有进行过塑化剂的检验。”他并称,现在公司已经积极将产品送至权威检测部门进行塑化剂检测。此外,该负责人指出,酒鬼酒生产仍使用传统工艺,包括酒鬼酒在内的整个白酒行业,酿酒过程中都不需要添加任何塑化剂产品来多酿酒、酿好酒,没有利益驱动。目前,这一事件仍在进行中,还未有进一步的结果。不过,不管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市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声鹤唳,已可显示现在中国人对待此类问题已神经紧绷,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时刻记着,千万不能沾上食品安全的地雷,一旦碰上了,要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应对。
本博評:看看三年人為災害時的情景就知道,兲朝人在如何苟活下去的情境下是根本不怕死也不在乎廉恥的!這一點與小強很相似,也正因為此,才能繁殖壯大成藍星之最!
 
   【形势要点:中国企业因风险控制退出光伏项目投资】
   中国光伏产业的风险正逐渐暴露,这也使得部分非主营光伏业务的企业开始退出光伏项目投资。11月19日,万家乐发布公告称,鉴于广东新曜光电有限公司第三代高聚光(HCPV)型太阳能发电模组和发电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过程遇到较大的障碍,为控制和防范投资风险,公司拟退出新曜光电,终止对高聚光太阳能项目的投资。该公司表示,公司拟与三新控股签署《广东新曜光电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将公司持有的新曜光电28.57%股权转让给三新控股,转让价格为200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后,公司不再持有新曜光电股权。据了解,新曜光电自2009年8月开始运作至今,主要是进行第三代高聚光光伏产品的研发和试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已取得两项专利证书,分别是聚光光伏发电模组结构、一种高倍聚光太阳能接收模块。不过,万家乐认为,新曜光电并未实现预期的产业化进度。对于制约其产业化进程的因素,万家乐给出了几点解释:一是存在一些较难突破的技术瓶颈;二是目前第三代高聚光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社会化产业配套尚处于不成熟期,导致新曜光电的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三是新曜光电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四是进入2012年,国内外光伏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内以第二代硅晶光电技术为基础的光伏产业由于无序发展导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严重。在我们看来,万家乐退出光伏投资的现象表明,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非主营光伏业务的企业,正在缩减它们在光伏产业上的投入。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中国企业将过多的资源投往了光伏,这也导致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而现在,市场已到了回调之时。
本博評:一定會有有遠見的國際資本,在巧妙滴繞過和掩蓋其真出身的情況下,低價收購這些企業。前提是:靜悄悄地;在政府接手後;在政府中做好各種關係後;在政府入不敷出後。。。否則!
 
   【形势要点: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加速布局跨境在线支付】
   人民币持续升值催旺海外网购,第三方支付企业借机发力跨境支付。11月19日,腾讯控股旗下的第三方支付–财付通与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合作推出一款“国际账号”,为财付通客户提供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美国运通网络商户跨境在线购物的支付服务。这已不是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第一次布局跨境在线支付了。在此之前,支付宝与中国银行等银行合作,推出了跨境支付业务;快钱则在2011年底宣布与西联汇款合作,发布专为外贸电商企业定制的国际收汇解决方案;环迅支付亦与美国运通达成全面合作;财付通则与日本恒生软件株式会社、境外电子支付提供商CYBERSOURCE、ASIAPAY等达成合作。对于此次与美国运通达成的合作,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称,中国用户开通财付通美国运通国际账号后,在境外购物网站购买商品可轻松实现人民币结算,支付流程同境内支付一样快捷安全。他并表示,海外拓展可以让财付通强化在第三方跨境支付市场的优势,未来财付通还将发布一系列产品来开拓跨境支付,发力国际业务。财付通副总经理李培库表示,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展跨境支付业务主要集中于互联网跨境支付,持卡人以购汇支付、收汇支付居多,第三方支付平台一般会与银行合作来统一购汇清算。分析人士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共有19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支付牌照,还有200多家企业在“等拍照”,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模式欠缺情况下,跨境支付业务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必争之地。数据显示,2011年海外代沟市场交易规模达265亿,环比增长120%。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计,2012年海外代购的交易规模将达480亿,这将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开辟广阔的空间。
本博評:這對個人是個好消息~但是,同時金融方面的監管將增加難度,這為國際洗錢要開門兒啦。。。
 
   【形势要点:汉庭集团更名计划尘埃落定进军中高端市场】
  汉庭集团的更名计划终于尘埃落定,新的集团名称为“华住酒店集团”。这一更名行为,也为国内的几大经济型酒店集团,吹响了进军中高端市场的冲锋号。11月20日下午,汉庭集团宣布,该公司正式更名为“华住酒店集团”,取“中华住宿”之意。集团旗下5大品牌也有所更名,分别是禧玥酒店、全季酒店、星程酒店、汉庭酒店和海友酒店。其中,原来的中端品牌“汉庭全季酒店”去掉“汉庭”二字更名为“全季酒店”;经济型酒店品牌“汉庭快捷酒店”则去掉“快捷”二字,更名为“汉庭酒店”。“汉庭”二字从此不再是集团名称,只是集团旗下的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名称。此前,今年6月份,汉庭集团高调宣布更名计划,面向全球征集新的酒店集团名称。更名背后,是经济型酒店集体进军中高端市场的行业方向。据了解,汉庭集团的更名,正是为了摆脱人们对“汉庭”二字形成的经济型酒店固有印象,淡化整个集团的经济型酒店色彩,以更好地发展中高端市场。一季度,汉庭集团出现了940万元的亏损,加上中概股危机的叠加效应,在美上市的汉庭一度跌破发行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拐点论”甚嚣尘上。为了应对行业出现的变化,四大经济型酒店纷纷选择向中高端市场进军的策略,而汉庭是其中动作较大一家,也是目前四大经济型酒店集团唯一对集团进行更名的一家。而除汉庭之外,其他几家连锁酒店集团也纷纷在中高端市场有所筹备。2011年11月,如家为了突出其中高端品牌发展战略,任命如家前CFO吴亦泓为和颐酒店品牌CEO;而锦江之星已有白玉兰品牌;格林豪泰也推出了中高端格林东方品牌;此前一直坚持单品牌战略的7天,也于今年改口要发展迷你型五星级酒店。
   【市场:海外投资者相信A股的下跌行情即将终结】
  海外投资者相信,上证综指长达三年的下跌行情即将终结。据数据研究商EPFR近日提供给上海证券报的数据显示,截至14日当周,离岸中国股票基金连续第十周吸引到资金流入,但流入量削减至4.8亿美元。上个月截至24日的当周,该类基金曾吸引到9.13亿美元资金流入,为2008年7月以来最佳单周表现。此外,彭博资讯19日报道称,通过研究2个月期期权数据发现,相较于防止安硕富时A50中国指数ETF下跌10%的认沽期权价格,押注这一ETF上涨10%的认购期权价格要高出16%,并且触及至少自2010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彭博资讯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GDP本季度的同比增速或达到7.7%,明年一季度则进一步提高到7.9%。报道称,数据显示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复苏。在此背景下,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热情持续高涨。邓普顿资产管理公司此前表示,由于市场气氛开始好转,加上估值低廉,预计A股将于年底前反弹。该公司旗下基金准备借道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3亿美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将至少70%的总资产投向A股市场。管理着450亿美元资产的瑞穗资产管理公司经理人雅彦江尻则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似乎已经见底。“中国股市的估值是有吸引力的。这给了我们更多投资中国市场的信心。”
   【形势要点:香港金管局警告现时金融稳定风险不亚于1997年】
  11月1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向香港立法会表示,香港现时面对的金融稳定风险不小于1997年,特别是楼市风险不低于当年,香港还应做好准备,应付资金流向再次出现大幅波动。据了解,自美国联储局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后,从10月19日以来,港元汇率转强导致香港金管局多次出手干预,涉及资金322亿港元。但近来港元汇率经出现转弱迹象,上周美元兑港元突破7.752的热钱分水岭,曾一度高见7.7527,令市场开始怀疑热钱退潮。陈德霖当日表示,全球金融市场的情绪略为改善,但全球经济及金融环境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欧债危机仍然是全球金融稳定的主要威胁,美国经济前景将取决于公共财政政策,中国内地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减慢。另一方面,全球低息环境和充裕的流动性将持续一段更长时间,可能会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系再次带来通胀和资产价格的压力。他指出,在现时极不寻常的国际金融环境之下,应做好准备应付资金流向可能再次出现大幅波动,和房地产市场过热对金融及经济稳定构成的风险。他认为,与1997年比较,香港楼市风险从供款比率、按揭息率等方面低于当年,但现在较低的利率环境未来只有上调空间,再加上外围环境比1997年更具有不稳定性,因此现时楼市风险不低于1997年。不过他指出,以现在平均的按揭比率55%计算,即使楼价下跌40%,也不会令负资产个案大增。他重申,如楼价持续升温令市场风险上升,香港金管局会在适当时候推出更多措施。另外,在人民币业务方面,今年前9个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额达到1.93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去年全年结算额,而香港与内地之间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支付比例大致平衡。
   【形势要点:标普穆迪相继下调法国顶级评级显示危机不断扩散】
  11月20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突然宣布,将法国AAA顶级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档至AA1,评级前景仍为负面,称法国长期经济增长前景不佳。而另一大评级机构标普早在2012年1月份就将法国AAA顶级评级下调一级至AA+,原因在于,欧洲领导人近期采取的政策措施不足以全面应对欧元区内部存在的系统性压力。标普和穆迪相继下调法国AAA顶级评级,势必给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COISHOLLANDE)寻求刺激经济增长施加压力。自5月份上台执政以来,奥朗德一直都要求德国方面在结束欧债危机上采取更多行动,并在法国国内将精力集中在增税以削减该国预算缺口上。法国政府在10月份启动了针对富人和大企业的200亿欧元(255亿美元)新税计划,以期在2013年将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降低至3.0%。截至目前,法国经济连续三个季度陷于萎缩状态,而失业率则居于13年高位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奥朗德需迅速采取行动重拾该国竞争力。有经济学家指出,奥朗德应当从改善就业市场灵活性和降低薪资成本上着手。奥朗德希望通过两年时间,法国经济状况能出现改观,重申其将降低赤字水平并减少政府支出。法国2013年预算案认为,该国债务占GDP比重料将在2013年升至91%水平。巴克莱资本(BARCLAYSCAPITAL)经济学家蒙太奇(FABRICEMONTAGNE)预计,法国政府将在2012年年底时候从就业改革、竞争力和刺激经济等方面着手;结构性改革将是必须的,将确保短期财政紧缺不会危及债务可持续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表示,穆迪此时调降法国评级,其行动的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法国方面数日前刚刚宣布实施数项结构性改革;法国方面的改革行动可能是一段时间以来最为有力的了,但也不足以巩固投资者对法国经济处于正确道路的看法。除标普和穆迪已经调降法国AAA顶级评级之外,惠誉仍维持法国AAA顶级评级不变,该机构主曾在2012年1月份时候表示,基于法国现有的一些经济和财政趋势,预计年内不会调整法国AAA评级。
   【市场: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论本是源自德国纳粹宣传】
     一本《货币战争》就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扬名立万,有关金融阴谋论,由此也就应运而生,越炒越热。其实,金融阴谋论就是从欧洲开始流传,主要针对犹太商人和金融家。其中最传神的是著名犹太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这个家族居然深谋远虑地扶植了罗马教皇,也培养了一批打入政府的亲信,从而长时间控制教廷财务和政府金库。特别在欧洲战争中,利用五个儿子在五个欧洲国家建立分支来控制金融资源和国际借款。甚至在拿破仑战争中控制信息来实现巨额盈利,富可敌国。
      这个故事在几乎任何一本关于华尔街阴谋的书中都会出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早的版本却是来自上一世纪初德国纳粹的出版资料,是旨在没收犹太资产行动的预热宣传。金融史学者尼尔.弗格森在其长篇巨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书中详尽描述了这个家族几代人如何从被隔离的犹太区中走出来,以纺织品生意起家,在一百年内将这个家族变成称雄欧洲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故事。与三个世纪前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一样,他们观察市场,把握需求,果断行动,承担风险。小心翼翼地依靠教权和王权,不断创新金融技术,投资艺术和名望,建立广泛的社会资源。这不是阴谋,而是判断力和执行力,还有千载难逢的运气。
      根据弗格森的介绍,在强烈的排犹情绪中,一百多年前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家如社会主义者桑巴特和霍布森,纳粹领袖希特勒极其宣传机器都指控并编造了一大批阴谋故事,指认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教皇,主导了滑铁卢战役,操作了布尔战争,参与暗杀林肯总统,控制了欧美多个证券交易所,甚至参与建立了美联储系统。弗格森讽刺道:“这些作家重新润色已经成文的神话以及逸闻就能够赚钱。”在我们的世界里,1791年法国首先实施了解放犹太人运动后,英国,北欧和西欧诸国陆续改变了歧视犹太人政策。但是民众中的敌意仍然长期存在,也就迎合了东欧,俄罗斯特别是德国始终蔓延的排犹浪潮,酝酿了二战时期的大屠杀悲剧。现在,即便在美国这个开放的社会,金融阴谋论始终是围绕犹太人演义出来。每当金融危机之时,各种金融阴谋论便出台,抨击犹太人和金融界的各种书籍就会畅销一时。毕竟寻找一个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瞬间迎合的借口要比研究和思考来得便利和安全。
 
本博評:哈哈哈哈~好玩兒滴來啦!記得當年的導師在第一次見面後,就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當年資歷淺閱歷薄啊,不明白神馬意思;現在知道了一個關鍵性的名詞:政治正確!這個詞將是本博餘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詞了。。。哈哈哈!不要小看之,不見在專制國家,就是在民主國家,其實,這也是圖存的必須呀!
分类:經濟

[ZT]关于钓鱼岛背后的金融货币真相

10月 19, 2012 留下评论

不管這篇文章是否頂這郎咸平的名譽否,至少,它講出了大部分的事實~一場金融戰役已經打響! 

看看这篇文章吧,或许从中大家就可以理解我们国家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的缘故,我们不是懦弱,而是我们要考虑的更周全、更慎密。
看看钓鱼岛事件中美国的真实目的吧。别让愤怒冲昏了头脑。

1、美国通过最脆弱的希腊攻击了欧元,火烧连船使得欧盟摇摇欲坠,欧元地位大大动摇,资本快速流向美国,修复美国资产负债表;通过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两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在潜在战争影响下源源流向美国,并打击日元和人民币,能挑战美元的欧元、日元、人民币受到打击,美国则从危机中快速恢复。【此外,人家還用CDS的名義,謊稱日債將是下一輪的淪陷標的。。。結果,兲朝的大批資金就自動送上門了,下面要關注的是:是否明年6月份日CPI上漲?是否日幣按照預期應聲而落~】

2、这个时点爆发的钓鱼岛之争名为领土之争,实为美国主导的经济之战,任何争端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在主导和驱使。【因為,活在這顆藍星上,最基本的就是生存—經濟!】

3、美国用爱国主义绑架中国政府,这就是香港某些一向反中亲美人士突然反常去登钓鱼岛的原因;再怂恿日本的2B政客,激发日本长期被压抑的领土欲望。钓鱼岛关乎两个国家政党的面子,两个民族的自尊,已经被挑起。【關鍵就是HK的S二們甘心被利用去登島~這個開端就超級詭異!】

4、美国在全球有两大鹰犬,非常凶猛,在欧洲是英国,打击欧元的战役中,它最积极;在亚太地区是日本,本来美国不想动用日本,因这个国家的人比较二,容易走火,只想用菲律宾挑起争端,让资本流出中国,然菲律宾不堪大用,中国用军舰加胡萝卜就吓跑菲律宾,只好用日本了。【這個描述超級貼切~但是,英、日其實也是出於無奈~】

6、通过打击欧元,挑起东亚争端,导致资本流出欧洲和东亚,流入美国,这就是美国的QE3,而不是美联储印钞的QE3,世人翘首以待美联储的QE3是这种方式,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货币思维里,那么你就失败了,到时看资本流出中国的速度吧。【這是QE3的一面,另一面則切斷了美債的懸崖,巧妙滴對資產負債表進行了置換】

7、对于欧元的打击,美国可以直接打击,因为欧元没有保护屏障,而中国和日本有统一的主权、军队、庞大的外汇储备,只有通过挑起争端和冲突来打击,将资本赶向美国。【說得非常清楚明白了~重要的是還加深了民族矛盾和裂痕,乃至今後都較難癒合!】

8、美联储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经常做空美元一切对手,美联储坐镇中央,麾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出击,横扫英镑、日元、港币、泰铢等东南亚货币、欧洲,现在盯住了人民币,做空过的人都知道,一旦做空,就会变得很有攻击性,美联储也是这样。【這才是真正考驗中央集權獨裁制度應對資本這個惡魔的關鍵時刻了!】

11、将美国整体看成一张资产负债表,最严峻的问题是债务过大,目前降低负债不可能,只能增加资本,通过打击欧元和挑起东亚争端,资本流入美国,很多会进入股权、房产等所有权领域,这样就等于增加了美国的资本,降低了负债率,同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這個在第六條後講過了】

12、美国定量宽松政策要成功须未来能退出,退不出,美国还是死路一条,因为债务太庞大了。现阶段要保证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必须要消灭一切潜在的货币对手,一旦其它货币部分替代美元在全球的作用,那么定量宽松的负面后果就无法向全球转嫁。【好~!這條最重要了!】

19、任何货币都有致命的缺陷,欧元致命缺陷是缺乏统一的政府信用,美元的致命缺陷是必须要成为全球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否则美国就会引起严重的债务危机,一旦有货币在国际结算方面对美元构成威胁,美元一定会不惜一切消灭,这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国家战略。【解釋得足夠清楚啦~】

20、美国经济危机只度过一半,只是将个人和企业债务转移到政府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后一半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必须缩减债务,要成功的前提是美元必须继续作为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否则退出时出售债券没人要或少人要,美国会迅速被债务危机淹没。【講明白了QE3的另一個目的—資產負債表的偷梁換柱!】

21、威胁到美元全球结算货币地位的,美国必杀之,次贷危机期间,欧盟和中东提出石油贸易用欧元结算,包括伊朗,石油可是美元结算主要贸易啊,再加上默克尔宣扬欧元优秀论,次贷危机一过,美国就拿欧元大开杀戒,惨不忍睹。

22、默克尔来中国访问,公告贸易结算用彼此货币,美国拍马赶到,希拉里一路杀进中南海,告诫不可和欧洲结盟,尤其结算货币不能用彼此货币,因中、欧之间贸易量太大,用人民币和欧元结算会大大动摇美元在全球的结算货币地位,而这又是储备货币的基础,告诫不成,定疯狂报复。

23、更要命的是,中国和日本在前段时间竟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日本央行准备购买人民币债券,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过去敌对的经济大国的货币要是互换并迅速规模化的话,对美元的打击是摧毁性的,美国必须要阻止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如何阻止?钓鱼岛!

24、于是一时间钓鱼岛上空风云变幻,战争一触即发,两国的政府都被爱国主义绑架;突然之间日本的金融大臣被自杀,疑点重重。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美元的地位,任何阻挡的国家和个人都可能会被自杀。中日战争喧嚣尘上,美国却在一边诡异的笑。
这个就是关于钓鱼岛背后的金融货币真相

26、只要中国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美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一定会打一场大战,至于什么时候打,要***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至于怎么打,钓鱼岛之战就是预演!【這個是真知灼見!】

27、任何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和武力作为后盾的,因为货币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就相当于货币殖民主义,可以印钞购买世界资产,而殖民地都是要靠武力抢夺的,人民币想要抢夺别人的殖民地,避不开战争的。

30、钓鱼岛:有人问我世界上有没有货币战争,可以肯定的答复有,货币的世界里充满战争,但掌握世界货币的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任何一家投行,一个家族都控制不了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和货币,这个世界最大的货币统治者和殖民者是美联储,是全球的掠夺者和经济灾难制造者。

31、美国为什么要发动钓鱼岛货币战争?美国和中国可以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但这是建立在中国不能动摇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基础上的,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威胁到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必定会用一切手段来打击人民币,包括挑起地区战争

32、钓鱼岛:为什么动摇到美元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必须会消灭它?因美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建立在债务扩张基础上,美国偿还不了这些债务,美国的债务钟已经说明了一切,只有印钞还债,一旦世界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动摇,美国经济和社会将崩溃。

33、钓鱼岛战争已经打响,而且惊心动魄。网络上一片骂政府软弱无能之声,但兵者,诡道也,尤其面对美国、日本两个战争狂人,得更诡异,更聪明,做好更周全准备,美元指数跌破80,中国已经在抛售美债美元,货币战争已经打响,抛售美债是为和日本打仗的必须准备。【其實,在這個時機,正式米帝轉身的時刻,要打,特別是以必死的心態打,不是沒有勝算的~只是,高層要考慮自己在美的利益和子孫!】

分类:經濟, 政治

ZT 货币主义的破产(系列1-4)

10月 16, 2012 留下评论

by 慕白

        时间太快了,做梦都听得见杀猪刀那颤巍巍的声音。数月蹉跎,想想真是不学无术。这一个月来,也就是美国推出QE3以来,断断续续的,写了四篇关于货币主义破产的小文章,不算是深入的研究,一并贴出来。未完待续。无米开锅,变想边写,专业错误望能指正。

————————————————————————————————————————————————

                                  系列之一:子弹

                                    2012.9.15

要死要活的QE3总算来了。我想,除非是你对财经新闻毫无兴趣,否则再无EQ的人,也应该懂QE这两个讨厌的英文字母。我想伯南克自己也腻了。

之前,有很多我们的“崩溃论者”认为,美国应该在今年秋季释放紧缩信号,以推动美元的全球性回抽,毫无疑问,如果这样,中国的资产价格几乎就崩盘了。

如果我们去观察美联储(Fed)的资产负债表,似乎能支持这样的政治学逻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今年累积减少了约1000亿,比最高峰减少了1200亿。这就意味着美联储在悄悄的冲销印出来的钱

既要OT,又要QE,还要把极低的利率压到2015年中,还要冲销。想象一下,这是如何复杂的一套货币政策。还有更复杂的工具,直接叫做冲销式QE。这个东西上半年的时候,美国有媒体曝出了美联储的这款新武器,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个模式下,联储将印钱用以购买长期按揭贷款证券或美国国债,但与此同时,联储又将在短期内(比如30天)从投资者那里以低利率把资金借回来。这就意味着,美联储实际将冻结这一部分新创造出的货币,不让它们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泛滥。在这样的反向回购操作下,长期债券利率将被进一步推低。由此可见,美联储在本次推出QE3之前,已经在进行的,正是“冲销式QE”的前奏,或者尝试性的操作。

总之,美联储现在既想要搞印钞票,又要提防通胀了,此前他们对后者基本是没有顾虑的。不要以为只有中国又“猪周期”,美国也有。[這就強烈預示着大通漲的來臨了~!]

我们再看这一轮的QE的具体操作。将此后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债券(MBS),直至就业前景有明显好转为止。

话说的轻松,这里的猫腻是相当多的。第一,伯南克这一次为什么不买国债,买MBS了?第二,本次QE没有时间下限,也就是说,以后可能不存在QEn了,反正以后就相机而动,择时而弄了。第三,到底怎么叫做就业前景有明显改善?此前美联储还设定目标就业率和通胀率目标,这一次消失了。

我尝试着这样去解释,第一,QE的的国债渠道实质上失效了。这个失效,不仅仅是美国目前的国债利率已经低到了历史新低,更在于就业数据依旧没有起色的背景下,7月份以来十年期国债利率从1.43%攀升到了1.77%。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已经明确进入流动性陷阱?也就是资本对利率的敏感性正在丧失。

另一个逻辑是,美国和中国在美国长期国债上达成的盟约是否破产了?从第一个逻辑中,我们很容易推导,如果美联储要继续硬把国债收益率往下打,就需要倍数级的印钱来兜底,而此前实际上美联储不会这么着急,因为有一个好伙伴中国来帮着拉一把,现在这个剑拔弩张的局势,哪里还有这样的可能呢?所以,美联储决定把资产购买的方向,局限在MBS上,主要也就是房地产市场上。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美国自2008年以来,搞了多次的大型货币刺激计划,此前都不会直接盯住房地产,而是盯住广谱利率标的物——国债收益率,意思就还是想通过刺激制造业的再投资扩大就业。现在,红布扯下来,直接瞄准房地产了。

这实际上跟中国之前搞房地产的再刺激有着相同的腐朽气息,本质上就是逼不得已,出此下策,只是美国的情况比中国稍好一点罢了。

这些东西细究起来当真叫人摸脑壳。不管他了。直觉会告诉你,伯南克的武器搞得越来越复杂,而真正高效的武器是极为简单的。一个简单的结论是,美联储子弹快打光了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FED準備不再使用常規武器,要動用光子武器了—總統感覺還是:資金層面巨量寬鬆,現金層面嚴防死守!老伯南克要修一道堅固的美元GWF,把自己人圈在裡面保護着,外面就洪水滔天吧~】

系列之二:规则

2012.9.22

上周《子弹快光了》之后,有朋友给我发邮件,提出两个问题,其一,美联储是不是实际上已经通过测算了后面几年的政策目标?其二,子弹打光了是什么意思?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到了极限了吗?

提这种问题的读者无疑是专业人士。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一个通道。我要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得出一个更耸人听闻的结论:货币主义正大踏步走向破产

央行到底应该干什么?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我们看现在的中国,你可能会产生某种前现代的自卑,央行应该是这样的吗?实际上美联储在90年代以前,跟中国央行干的主要工作没什么区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和中国央行一样,其政策目标是M,区别只在于到底是M1,M2,还是M3。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预算平衡案被通过。在新的财政运作框架下,联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货币政策就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框架下,诞生了一套关于货币价格的规则,“泰勒规则”。泰勒规则的方程式,这里没法展开细说了。它的主要关系,是利率是通胀率经过产出缺口修正后的函数结果。产出缺口,就是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可以理解为产出和产能的缺口,也就是供需缺口。泰勒的办法是通过失业率去呈现产出缺口。他的基本意思是,通货膨胀率(价格水平),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要素, 一个是货币价格,一部分是供需关系造成的价格弹性。

这为央行制定了一个全新的调控体系:盯住目标通胀率,同时考虑到失业率,工具就是利率。这个逻辑,未必是央行们的全部执行规则,却总暗合了它。因为纯粹的中立货币主义学说,提供不了其他的理论。实际上,90年代一直到本次危机之前,美联储几乎是标准的泰勒法则的实践者,同时也成就了格林斯潘。

然而,2008年以来,这套系统开始逐渐失效。

因为这里隐藏一个逻辑漏洞:既盯住通胀目标,又兼顾失业率,仅通过利率工具是否可能?

美联储的通胀目标是核心通胀率2%,核心通胀率就是扣除了能源和食品价格等要素之后的通胀率。而能源价格又与金属价格通过美元连在一起,你看,能源、食品、资源,却正好是中国通胀的核心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根本不考虑制造业国家的价格水平,但是全球的通胀又都实际上以美元来计价。这当然是非道德的,但对美国来说,却是历史的必然。你可以这样理解,美联储通过中国这样的国家,在实施通胀外包,而这一外包部分,实际上通过当代金融体系,推高了美国的名义GDP,从而间接拯救了美国的失业率。但是功劳却没有记在这本帐上,却记在美联储的表内。这是美联储货币主义调控长期成功的一个秘密。

然而,尽管2006年年中,美国核心通胀率触顶回落,此后趋于下降,但到2008年4月和5月都达到了2.3%,高于美联储理想区间的上限。而此时美国的失业率持续升高,这段难熬的时间几乎让伯南克束手无策。于是,伯南克开始了工具创新,货币主义开始突破了它原来的意义。

 

系列之三:灰色工具

2012.9.28

这两周,全球股市和主要商品暴跌,这实际上从客观上宣布,货币主义已经无法拯救全球经济。

上周只是开了一个头,讲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渊源,以及次贷危机之后,货币主义政策面临的挑战。2007年年底以后,高企的通胀,让伯南克面对不断飙升的失业率束手无策。其间,美国被迫动用了饱含道德非议的政府直接援助手段,才稳住阵脚。我们应该记得,当时查韦斯公开嘲讽奥巴马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

当一个央行行长眼前摆着的是0利率、10%失业率、2.5%核心通胀率这样一个烂摊子的时候,你会将所有的教科书都通通扔掉。

当时所有人都预期,美联储会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日本在零利率环境中,就是先这么干的,实在不行了,才从2001年3月开始QE,持续到2006年3月停止。但是,事实是,2008年10月,美国国会授权给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付息以回收流动性,11月,伯南克宣布第一轮高达1.3万亿的QE。

为什么伯南克不降低准备金呢?实际上,你从这一套组合拳可以读出矛盾的信号。危机之前,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准备金就过少,从而导致流动性泛滥成灾。因此,伯南克可能认为,央行调节货币价格的银行渠道已经失效,或者至少失去了控制;于是伯南克打算直接干预实体经济。

我们从伯南克的QE创新内容即可见一斑。美联储传统手段是,利用纽约联储银行的公开业务平台,购买国债,但是伯南克开了历史先河,大规模购买机构债券、机构支持的抵押贷款证券,甚至是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商业设备贷款等资产支持证券,同时向具有全局影响的问题金融机构如AIG提供信贷便利,所有的风险资产证券都有可能成为美联储货币投放的政策目标工具。此外,美联储还对准备金账户支付利息,这一点在联储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

如我们所见的,后来伯南克又推出了卖短债买长债的扭曲操作计划(OT),本轮QE中,又将购买目标前所未有的锁定了MBS,也就是瞄准了房地产市场。

伯南克倾向于购买资产,从而直接压低货币价格,可谓苦心孤诣。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定向的干预方式,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货币主义的范畴,走入了隐形财政政策的灰色地带。最悲剧的是,它后来发现,出现了与将低准备金等效的悖论。

                             系列之四:以毒攻毒

2012.10.10

先要庆贺下,作为中文系学生,我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感到振奋。网上总有些奇怪的话,我也很奇怪这些人是否都不读书了。我们现在除了汉语,其他都在丢人。

前面连着写了关于伯南克的货币政策的渊源,上期提到,伯南克苦心孤诣的弃准备金,而择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QE),意在避免出现银行管道中的金融肿瘤,而偏向直接的经济干预。

但事实证明,QE的效果远远逃出了伯南克的初衷。疑问于是就产生了,到底是靶子有问题,还是枪有问题?

如果美联储仅仅是为通胀目标打工,我想它是合格的。但是次贷危机的严重性突然暴露了美联储的道德欠账。于是,在美国国会的不作为和压力之下,伯南克被迫逐渐变成通胀和就业双目标,今年1月,伯南克有效的表述了其将促进就业放在了抗通胀之前。

9月份美国失业率从此前的8.1%降至7.8%,跟当初10%的高峰期已经下降不少。这份数据也真假难辨备受争议,姑且认为是真的。但是劳工参与率却异常糟糕,目前只有63.5%,这是198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这个低位已经持续了两年,与失业率的下降之间形成了历史性的庞大缺口,因此我估摸真实失业率改善要打对折。

为了提升就业率,伯南克玩命的打压货币价格,要把0利率政策维持到2015年,三轮QE下来,理论上可不限量购买资产,其核心标的是长期美债,此外还有著名的扭曲操作OT。这些动作鲜明的表明着伯南克的初衷是压低长期利率,刺激企业扩大资本支出。

但我们发现,美国企业这几年干的事情就是拼命紧缩支出,储备现金。与政府债台高筑相反,美国企业正经历着现金流最为充裕的美好时期,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富可敌国。美国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技术性的原因是奥巴马的逆向政策,它们之间越来越对立。根本原因是,CEO们看不到消费复苏。2008年至2012年二季度,美国真实的消费支出平均年化增长率仅有0.7%,而危机前十年为3.6%。消费萎靡的原因又是美国家庭高难度的资产负债表修复仍然非常缓慢。

我们可以总结了,美国面临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一个长周期惯性病,这是美国面临的根本性病灶,而伯南克开出的却是周期性药方。显然,这是一个严重的错配。它的边际效应一步步的衰退,副作用却苗头正旺。

大部分人包括伯南克认为通胀就是它的副作用,在观察到它恶化之前,可以容忍继续操控利率。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

洪水般的廉价美元,刺激了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美联储还通过MBS购买,直接刺激了垃圾债的复苏。这让美国又回到了启动资产价格正循环,玩资本游戏虚拟利润的老路上。在这条路上,受益的是富人阶层,因为穷人资产太少,又没有价格干预能力。QE政策实质上仍然是保护了金融体系。出其不意在金融管道中的留下了一个肿瘤,让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一团乱麻。最终,现金向大企业集中,资产向富人和金融财团集中,美国家庭唯一的变化是推迟老人退休。它的另外一个副作用,讲起来更为系统,下次再谈。

药方,最终成为一种新的疾病。所谓,以毒攻毒也。

分类:經濟

FUSION IP-Phone SMART > 特長

10月 12, 2012 留下评论
分类:未分类

刘军洛:罗姆尼和美元 (2012-10-09 11:31:20)

10月 9, 2012 留下评论

网友笑看风云问:很遗憾,之前很喜欢看你的文章,包括你的书我也买了来看。不过,我认为你这次真的太错了,民调不止CNN有,其他几个都有,而其他的民调奥巴马高于罗太多了。

         回复:我在9月28日的新浪微博里讲——“从全球交易市场的目前和未来的运行趋势,包括钓鱼岛的事情,让我开始怀疑罗姆尼在这场美国总统大选中可能获胜。”当时,罗姆尼的环境非常糟糕。

        随后,10月3日美国总统的首场电视辩论中的结果,罗姆尼是异军突起。罗姆尼当天晚上的成功,完全是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现太差造成的。奥巴马先生是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非裔血统的人,能够在美国社会进入参议院,和最后竞选成功美国总统,必然有着非凡的能力和超强的适应力,包括奥巴马本身就是经百战的辩论胜利者。

       10月3日的电视辩论前,美国民调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选民认为奥巴马将赢得辩论。但辩论结束后的一项即时民调显示,认为奥巴马赢得辩论的观众仅有25%,投票给罗姆尼的高达67%。许多批评家指出——奥巴马当晚表现平淡,没有明确阐述自己与罗姆尼的区别,同时也错过了很多攻击罗姆尼的机会。更加让人困惑的是,奥巴马在辩论全程中竟未执着,攻击罗姆尼的个人税务问题、47%蛀米选民论和向富人减税等。

        我在昨天7日的新浪博客《罗姆尼大有希望啊!》,是这样讲的——“因为罗姆尼将是美国2013年系统性经济政策的最佳执行者。而如果是奥巴马继续连任,那么,对于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运行关系就存在非常大的欠缺。”

        因为,不论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上台,美元指数都有需要在年底的12月份形成一个超级力量的上涨。这样,才可能完美的完成——美元指数“四渡赤水”的战略。

       美国是一个崇尚“非常有效性”的国家。就像我过去新浪微博里讲的——“今天的世界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文化控制财富转移的时代。在2010年9月出版《高等的文化控制》一书中,本人指出——“2008年9月,巴菲特先生用2.3亿美元撬动了中国代工业务的火拼行动,也撬动了中国新能源的大跃进之歌。”当时,比亚迪股票价格还相当坚挺在50元以上。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光伏产业、风能产业和煤化工产业,这些荒唐的新能源产业全部陷入了债务危机和产能过剩危机之中。未来这场“中国新能源大跃进”产生无药可救的坏帐将高达1万亿~1.5万亿人民币,而当时巴菲特先生动用的是2.3亿美元,折合15亿人民币。” 摘自新浪微博

         目前,美国经济的长期政策是不可能改变的,就是用什么形式更好的执行的问题。我一直谈论——美国的伯南克先生是美国的一个“二流新手”。2008年10月,我在新浪博客写了一篇博文《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唯一对策:3000亿美元投资俄罗斯》,文章是这样写的——“伯南克先生是一位悍将,美国的金融战略也不一定是百战百胜。我们一定要知道六国联合秦国亡的自然规律。俄罗斯是重要的资源大国,现在俄罗斯股价已暴跌60%以上,卢布也是大幅贬值。我们只有把手中不多的3千亿美元投资俄罗斯。(一)确保未来二、三年石油与粮食供应;(二)3千亿美元俄罗斯投资等于是让俄罗斯与我们中国唇亡齿寒。我们如果发生经济危机,俄罗斯不援手相助,我们必然套现在俄罗斯的3千亿美元投资,俄罗斯也进入经济危机;(三)只要确保石油与粮食问题中国就不可能发生什么大问题。而石油与粮食是俄罗斯强项;(四)现在是俄罗斯困难时期,我们早进或晚进都不可能,所以时机不可失。” 摘自《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唯一对策:3000亿美元投资俄罗斯》

        当时,中国能够投资3000亿美元进入俄罗斯的金融市场,目前,这笔投资计算上汇率赢利,中国资本至少赢利5000亿美元。并且,美国伯南克就会把美国的国家主义者们全部搞疯了。同时,现在我们钓鱼岛的问题上,俄罗斯只能和我们保持一致。因为,我们中国资本如此数量的从俄罗斯金融市场上撤了,那俄罗斯总统普京先生的再次任期,俄罗斯的经济只能是危机重重了。

       但是,当时中国是搞了一个令人寒心的“4万亿”。我在2009年底出版的《多角世界下的中国房价》一书讲的非常清楚——“中国房地产的这场超级最疯狂的上涨后,美国必定鼓励日本、印度、菲律宾和越南,来疯狂用小规模军事冲突挑衅中国,迫使中国进入一场大的军备竞赛,最终,达到中国房地产和中国银行业爆发同步危机。”

       请大家注意,这是2009年底写的。当时,中国没有一个知道这一幕将的的确确会发生。并且,到现在中国还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日本鬼子为什么是在这个时间点发动“钓鱼岛的挑衅”的真正战略目的。

        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8年11月26日新浪博客《上海较高端房产——涨》的博文讲的清楚,为什么中国“4万亿”刚刚推出,美国人就这么巧把“阿扁门”也推出来了呢?原文部分——“美国人战略目标的完成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这是美国利益的原则。只是用不同的战术的来达到这个战略目标。伯南克水平有限,那就请以色列人与格老出场。那“阿扁门”是为了什么?今天所有的战术已经非常清楚,只有白痴还在只把杭州作汴州。中国今天是20万亿人民币储蓄,这里边的“黑色”储蓄未来的出路只有中国较高端地产。今天这些中国“黑色”储蓄是不敢再出国门的,当中国汇率在今后必须跟随东盟货币贬值及国内通胀爆发时,“黑色”储蓄想保本,就只有二条路:(一)黄金市场;(二)上海较高端地产。”摘自《上海较高端房产——涨》所以,关注问题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全面,而更加需要的是看到本质。

       我是一个搞研究经济的人,搞研究经济必定是各种“要素”要充分考虑和实事求是。因为,奥巴马上台还是罗姆尼上台,长期结果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短期内对于——美国债券收益率、全球商品市场、美国股市、美国房地产,包括中国股市和中国利率等,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反映,甚至于钓鱼岛的演变。

       从罗姆尼的理念和目前美国的民意,罗姆尼的确是必定惨败的。

       但是,我的研究结果——是告诉我。如果,是罗姆尼胜利了,那么,未来的美国利益的实现,将是成本低和风险小的。而如果,是奥巴马胜利了,那么,美国未来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将存在成本高和风险大的问题。【全部醫保和撤軍,對美國的資本階層的確是衝擊較大的,還有對軍工行業也是,減赤已經被QE3破解,沒有再減的必要了~反而是趁世界經濟和政治局勢不穩和式微時,可以加速前進了!無論奧還是伯,都基本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所以,很快就将到16日和22日的美国总统的两场电视辩论了。如果,奥巴马届时正常发挥,那么,罗姆尼是必定惨败,包括届时金融市场是稳定的配合。如果,未来是罗姆尼胜利了,那只能说我们中国人是全部被美国人用一个非裔的人给——欺骗了,包括我们过去四年的经济政策。

 

                                       刘军洛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分类:經濟, 政治 标签:

[ZT]谁是谁非任评说 : 美联储悄然改变美元内涵

9月 30, 2012 留下评论

一篇專業性質比較強的重磅分析文章,是對FED本次QE3性質分析最讓本人開眼的,估計要讀上幾遍了~

 

本轮所谓的宽松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的就是刻意掩盖了购买资产的性质,这样的过程就是改变了美联储的资产构成,央行不同的资产构成对于货币的性质和内涵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做法就是要逐步改变美元的货币内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更深入的理解货币开始。对于货币的内涵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货币内涵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学派和古典、现代货币的差别。

世界上关于货币的理解分成各种学派,这些学派的主要分歧就是货币商品说还是货币媒介说,古典经济学派大都主张货币商品说,亚里斯多德等人就把金银货币当做财富,重商主义也是以贵金属货币为财富的,马克思把货币变成了劳动价值论统治下的一般等价物。而现代经济学则更多倾向于媒介说,把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国家信用。依据这两个不同的货币理念,也产生了古典货币和现代货币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

古典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古典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古典货币;古典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典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现代货币:是指以某一权力机构为依托,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推行的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及作为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凭证。这样的权利凭证就是一种信用凭证,现代货币使用国债抵押来发行,背后就是国家信用。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货币与现代货币的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本身是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不依附于任何权力机构,不会随权力机构的消亡而消亡。现代货币是一种凭证,依托于某一权力机构而存在,随权力机构的消亡而消亡。可以说现代货币在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方面功能绝非古典货币所能比拟,但作为财富储藏手段方面的功能要逊色于古典货币,储存再多的凭证其功能也会随权力机构的消亡而消亡。而二者的关键的差别在资源!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国家信用被定义为无限的,对于古典货币和现代货币,他们的上限是不同的,他们在市场当中的表现就会有差异,这有无上限也是经济模型当中的边界条件,影响到经济模型的最终结论。

大家都知道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但是信用来源于什么却可以不同的,在当今货币均是央行纸币的时候,货币是什么信用性质就在于央行的信用是什么性质,央行的信用来自资产也来自于国家强制力给央行的特许权,不同的货币类型与央行的资产构成是有绝对的联系的,在国家信用衰落的时候央行资产的信用支撑就变得尤为重要。对于以国债为抵押的货币发行,背后就是国债的国家信誉,货币的实质就是一种国家信用的托管凭证!而以资产抵押债券发行的货币则本质不同,这货币的背后是抵押权的价值,是抵押资产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对应到被抵押的商品的,是一种广泛被接受的抵押商品的商品信用,这样的被广泛接受可以作为抵押的商品,就带有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的,因此货币的发行是国债抵押还是商品抵押是不同的,决定了不同的货币属性,决定了在市场当中流通的货币是古典货币还是现代货币。在本位货币时代,即使是国债为主的货币发行,我们发现当时发行国债是需要有国家相应的权利抵押的,就如近代中国的战败赔款要以关税或盐税抵押一样,不是现在这样国家可以没有权利抵押的发行国债,因此这样的国债性质本身也是一种抵押债券而不是现在的单纯信用债券,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西方国债的性质也在发生改变,本位货币时代的国债抵押发行货币背后还是资产抵押,与现在的国债发行货币是不同的。在政府支出优先保障社会福利、民生等美丽的幌子下,国债的偿付是在这些支出之后的,国债实际上是次级债,偿付的顺序低于其他债权和应付款项,而这个次级债还没有担保,信誉如何可想而知,其发行的货币信誉不断贬值就容易理解了。

现在美联储的QE从现代货币的国债抵押发行变成了资产抵押债券发行,货币背后的权利从国家信用已经变成了资产信用,资产信用也就是资产本身的价值信用,这样的信用的关键就是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美联储的信用在脱离美国的信用。我们看到美联储每月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没有说明购买多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就是4800亿,以美联储当前购买国债的规模和国债到期的速度,要不了三年美联储的资产抵押支持的MBS就将超过美国国债及政府相关债券,如果把政府支持的次级贷款资产抵押债券MBS不全算作变相国债,把这些债券可收回部分算作资产抵押MBS,那么美联储MBS的规模应当在二年内成为美元货币发行的主要来源,这样的过程是很快的和悄悄的进行的,美联储的资产构成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改变,这样的改变就是悄然的改变了美元的货币性质,美元的货币内涵以及慢慢的变得不同了。美联储改变了美元的内涵,让美元与资产挂钩,世界从布雷顿森林破裂、石油危机和牙买加会议以来的弱势美元可能就要结束了,未来强势美元的开始将再度重新瓜分世界财富,对此我们对于美元内涵的变化应当密切关注。

美联储改变美元内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元也受到了竞争,这样的竞争不要仅仅看作其他国家货币的竞争,美国内部的竞争也是可怕的,现在美国政府发行国债,国债能够流通并且成为一种间接的支付手段,国债确实是具备了一些货币职能,我们要更广义的理解货币,货币就是一种能够支付、计价、储藏、交换的媒介的话,很多东西是有货币性质的准货币,这些货币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广泛存在,是与法定货币有竞争关系的,在法定货币信用不足或者不方便的时候,很多活动是以它们来计价和交易的,因此在广义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品、电子货币甚至各种Q币等游戏币也可以成为一定的货币媒介的。因此这些支付等价物在美国流通是给美元以及美联储压力的,美元是美联储债券而美国国债是政府债券,美元大量来自购买国债的发行使得美元与美债的性质趋同,现在美债涨的收益率之低超过美联储的利率,说明美联储所代表的美国金融资本的银行商业信用已经低于国债,就如前面章节所论述的人们因为避险而持有国债,美联储自身受到美债巨大的竞争压力,美联储所代表的金融资本与美国政府也是有信用竞争的,美债收益率低于美元的美联储利息,说明美国的国家信用已经明显超过了美联储,这对于美联储的股东们压力也是巨大的,美国内部也是多种势力博弈的舞台,金融资本的利益取向不是宗教和老百姓的利益取向也不是美国政客的取向,美联储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要维护美元的信誉,不能让美元信用绑定美债,而购买美债发行美元且美元只能存储于商业银行,美元的信用就要在美债的信用基础上再按商业银行信用打一个折扣,使得美元的信用必然不如美债,这也影响了美联储所代表的金融资本的核心利益,他们改变美元内涵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美元的属性是受到美联储资产结构决定的,就如我们央行的资产结构从外汇变成其他资产,对于人民币的属性影响也是根本性的,想一想这样的改变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会怎样?比如:美国国债违约对于美联储的影响在MBS和美债发行美元各有什么不同?就知道这一次QE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分类:經濟

關於人民幣國家化和升值與否

9月 30, 2012 留下评论

以下是ID真看不懂發於今早八時的回顧性博文,對比著看最有意思! 

        假期中整理一些以前的博文。很多网友看过我以前的文章,然后就忘了我说了什么。其实我觉得看我以前的文章,如果以前的文章印证了今天的现实,也许你还能从中找出未来的方向。(不是为了炫耀,所以关闭评论,请理解)

人民币的对外价值(汇率)是什么决定的?个人观点是:可贸易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我在上周的博文中曾经写过:“汇率是货币的空间价值”。如果两个国家甚至部落永远没有商品交换,就永远也没有汇率这回事儿。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伴随着中国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发达国家大量印钞是必然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黄金假设为世界货币,如果某一大国的生产水平的提高,足已影响到全球贸易的均衡,那么黄金会以单边的方式流入到这个国家。当黄金流出发达国家,那么该经济体因为缺少了交易货币,经济就会发生剧烈的通货紧缩。所幸,世界的交易货币不是黄金,而是美元,美国通过债务承担了这个“责任”,否则世界大战都不知道打了多少遍了。当然,黄金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被看做美国债务风险的稳压器。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角度看,世界接受中国这个大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接受中国生产效率的提高,就必然的导致全世界债务总规模的增长。

我们再回头看劳动生产率水平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构成单位产品中的工资成本越低,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工资成本越高,劳动生产率越低。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目前传统出口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显著下降的,因为人工成本在不断上升,这从今年以来的出口水平上就能明显看出来,也就是说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正在被削弱。中长期来看,如果我国的产业升级停滞不前,人民币并不具备国际化的前提,也无继续走强的基础。

可是,最近中国央行放开了对于经常贸易下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出口可以将货款留存到国外。这个政策的实质目的是切换了人民币挂靠美元的发行制度基础,中国央行正在试图(也可说被迫)以自身需要为目标来控制货币总量。同时,这个政策的实施,也将降低世界债务的总需求水平,也就是发达国家在未来以通过印钞来获得中国出口的廉价商品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有几件事可能是明确的。

1,中国的外汇储备将持续下降。

2,中国央行会继续释放存款准备金直到正常水平。

3,中国央行会通过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维持人民币目前汇率水平的稳定。

4,中国外汇储备的下降说明中国无力继续购买发达国家债务。

5,发达国家债务风险水平上升。

6,个人观点,发达国家债务风险水平上升,还会促使美联储继续宽松货币环境,否则伯南克功亏一篑。

7,中国经济也才能继续在“滞涨”水平上寻找软着陆的机会。

8,过早的退出经济刺激,对于中美两国以至于世界经济都是不利的。

小结:一方面,中国劳动生产率正在显著下降;而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切换正在“合情合理”的降低中国的外汇储备,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回复中写)。

此篇博文后的回复节选:

*博主回复:今天的文章确实写的有些心力交瘁。回复中想写的关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放在下周一的博文中写吧。
关于操作的问题。我个人所关心的重点在于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趋势发展的探求。可能对细节关注不够,不希望我个人的方向性判断影响诸位的短期操作。
现在市场中的焦点问题是,美联储是否会结束任何形式的量化宽松,开启美圆的升值之旅。我个人认为【布局】还没有完成,否则人民币开启国际化之旅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非常担心,一个大门洞开的人民币国际化,我们能否应对最坏的局面?也许,一个文明是用来被另一个文明消灭的。。。
今天的回复不写了,明天去梅河口加工大米。我累了,我先去睡了。晚安,诸位。

*新浪网友2012-04-19 因为原油正在下降通道中…原油不见底其它的不可能见底……

博主回复:原油下降的空间是有限的。

*amao2012-04-19 感觉博主现在比较纠结,上次我在回复中已经指出,你上次博文中认为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我表示反对。现在大宗商品的库存这么大,基本已经封杀了升值的空间,而且现在印度巴西都开始降息了,如果人民币升值,会把这些释放的货币都吸收到我国来套利,通胀将不可收拾。

博主回复:纠结是真的。但是我看人民币升贬,是相对的。相对于可以买到的东西。

*afreezhao2012-04-19 您的意思是:央行没有那么多的美元作为资产,但是却有那么多的人民币作为负债?那么如果这样,会是神马结果呢?内外都贬?
博主回复:是的。但是新增的负债如果有国企和农地作为抵押的话,风险就不大。但是一个民族这样子参与到国际化中,和投降有什么区别?

*搜索一下20102012-04-19 外汇不会减少,顶多会随着GDP水平相对持平。相反由于人民币的全流通反而会导致外汇增加。成本型和输入型通胀导致的工资提高似乎也不能说明生产率的降低。

博主回复:

1,人民币的全流通必然导致仓位的变换,短期内不可能导致外汇的增加。
2,不赚钱了就是生产率降低了,哪有那么多理由。

*胡梦奇2012-04-19 结汇的机制,美元流出时相应回收的RMB是要注销的。现在看来是不打算注销了。而且后面会以什么为锚呢?其实不重要。因为不管以什么为锚,都是自娱自乐了,那能控制得住吗?一个人能自己憋气把自己憋死吗?转了一个圈子开倒车走回头路,难道忘了当初为什么要以美元为锚?当初的问题都解决好了吗?不仅没有,还更加严重了。照这样,又要开坦克了。
博主回复:

当初想少卖点混混日子,结果最后发现裤子都没了,就剩裤衩了。呵呵,不怕丢人,就继续卖吧,卖光了,也就彻底国际化了。不要不好意思,tg当初骂老蒋卖国,骂袁世凯卖国。我日它大爷的,它卖的更厉害,操。

*松涛2012-04-19 RMB要与美元脱钩吗?老美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吧

博主回复:这是明确的人民币脱钩美元的信号。人民币的发行将要以新的模式出现。
但是有个过渡期,就是降准备金到正常水平后,让市场重新发现真實利率。【脫鉤的好處是輸入型通脹暫時沒有了,但是它的發行錨倒是換成什麼了呢?這個很重要哦!】

*qq1625342012-04-19 RMB注定贬值,1美国要强势就会让美元上升,那么RMB现在没有上升的动力,如此贬值可能性大,2这几年中国进口多少黄金,但是黄金国际上要美元结账,现在中国手上到底有多少美元自己可以估计,黄金崩盘结算中国要拿出美元,没有了美元,那么要加大出口,不贬值怎么出口?

博主回复:目前来看,人民币要国际化就不会以贬值的面貌出现,否则谁会要你。所以,既然人民币不能贬,那么美元也未必能升。

*心杀境则仙境杀心则凡   对美国来说,一个已经拒绝了g2模式的中国,应该被列入毁灭对象的行列。

博主回复:2012-04-20   不要被情绪阻碍了判断

*迷途的小书童2012-04-19   请教不懂兄,1.外汇储备未来一至三年降至什么水平?2.存款准备金一至三年降到多少?

博主回复:1,3000-5000亿(补充:是减少而不是剩下)    2,存准率会在1年半内,连降4次。【現在半年了,已經將2次了~】

*亦风行2012-04-20 这篇文章是最近半年来最好的一篇,因为通俗易懂,逻辑性强    没有意淫,没有阴谋论,没有猜想和推理。我喜欢这种架构在平地上的文章,不喜欢那些沙滩上的高楼。对第六条,有所异议,这里有争论空间,暂且不表,我喜欢的不懂回归了
6,个人观点,发达国家债务风险水平上升,还会促使美联储继续宽松货币环境,否则伯南克功亏一篑。
博主回复:首先,观点6也是我比较劳神的地方,写上了又删掉了,又写上。反反复复了好几次。这两天放松一下,再思考一下。
你的意见我接受一大半。对于猜测性的东西,尤其是“地缘政治”方面的,不完全适合本博客的定位,以后尽量控制。我的问题出在:本人是以“唠嗑”形式和网友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所以,对自己要求的不严,文章不严谨的地方也很多,以后注意。

*yc_jqf2012-04-20    转换货币发行基础,20多年改革又回到起点了,难道忘了我们为什么依据美元增发人民币了。。。。

博主回复:这是一场赌博。赌赢了,丫们名留青史。赌输了,丫们盘满钵满。

*huozen2012-04-20:我个人认为【布局】还没有完成,否则人民币开启国际化之旅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
让人民币开启国际化之旅对于美元最终获利有什么好处?逻辑在哪里?谢谢!

博主回复:赌博是个零和博弈。有人输就有人赢,在全世界资本收益率下降的过程中,人民币出海不是去分享利益,而是承担风险。

*胡梦奇2012-04-20     未来美元指数上升的大趋势是必然的,这一点,相信上层也已经看到了。

基于此大趋势所带来的危机可分为三:
1.美元上涨引起RMB通缩,资产价格崩盘的危机。
2.通胀,底层大规模下克上的危机。
3.外资撤离,汇率崩盘的危机。
那么目前看到应对有三:
1.RMB发行机制与美元脱钩,避免了被动通缩,国内宽松货币,保护资产价格。
2.用“第三个蓄水池”(地方债或农土等),消化超发的货币,控制通胀。
3.用国企私有化,留住外资。【這個可能嗎?!】
于是,危机度过,天下太平…软着陆…

博主回复:嗯,你把我想说的都总结了

*酒不醉人2012-04-20
有个问题请教不懂兄:如果人民币发行之锚成功转换,美国的收割行动是否会化为泡影?煮熟的鸭子岂不是飞了?还是觉得你的半渡而击更符合老美的利益。

博主回复: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套的话,那么我们将面对的是数百万亿计的资产损失,而不只是那区区3万亿美刀外储。

*觉悟永春2012-04-21

人民币开始不升值了,热钱也不会大量流入中国了,如果这时欧洲发生危机,热钱会全部流入美国了,美国的资金问题就解决了。这会不会是你所说的“中国和美国的秘密协议:
1,美元指数依旧保持在比较低位。
2,石油价格依旧保持在比较高位。
中国在配合美国”     出现转折点了,是不是可以说:欧洲大危机马上会暴发了

博主回复:欧洲没有神马大危机。

通篇在講以貨幣發行為形式的博弈~

………………………………………

附上另一篇轉自天涯的文章《一个贻笑经济史的伪命题:人民币“国际化”》时间:2012-06-04

一度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话题终于降温了。大家已经不愿再提起这个贻笑经济史的伪命题了。

当然,这个伪命题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用“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伪命题,严密遮蔽人民币现实存在的核心问题。通过严密遮蔽人民币的核心问题,国际金融资本可以轻松操纵人民币管理主权。这并不有趣,他们的目的与他们的说词是相反的,他们正在迟滞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这让我想到了佛说三段论:佛说国际化,既非国际化,是名国际化。

货币问题非常具有哲学特质。鼓励你国际化,其实就是阻止你国际化。为什么?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当单纯的人们将结果当成原因的时候,结果将永远不会出现。再简单一点儿说,人民币至少还是人民币,才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命题。当人民币变成美元兑换券的时候,人民币可能很国际化了,但已经不需要人民币国际化了。因为,人民币已经死了。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荒唐逻辑】

笔者曾经研读世界经济史,特别认真地研读了世界金融史。笔者惊讶地发现,古今中外都没有本币国际化这样的伪命题。英镑没有,美元没有,所有货币都没有。请小心,有人特意到北京来讲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讲得北京冬天都要开花了。但是,“统一”等于“国际化”吗?莫非,他们在鼓励我国管理层“统一”世界货币?管理层开始动心了,管理层一旦积极了,他们就开始提供“机制”了。为了鼓励世界人民使用人民币,中国政府首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是需要一个负责任的“机制”的。当然,为了不让左翼知识分子搅局,这个“机制”最好回避立法和司法程序,最好对“底层”中国人高度保密。于是,他们急于造成既定事实(这就是那个所谓的“机制”)。他们拐弯抹角,制造了一个“顶层”和“底层”都听不懂的概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机制”(Mechanism)一词,中国人太熟悉了。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最怕听到“机制”。上一次他们玩“机制”,就搞出来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波”。这一次,“机制”带着“风波”又来了。“机制”,就像是一句魔鬼的咒语。

笔者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概念感到震惊。为什么,英国人当年没有搞“英镑国际化”?美国人当年也没有搞“美元国际化”?为什么,中国人就一定要搞“人民币国际化”呢?笔者知道,一种货币国际化是外汇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绝对不是行政干预的结果。黄金成为国际货币,就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上帝,也不能让砖头成为国际货币。当然,除非你疯了,你非要接受用砖头兑换任何商品。今天的中国人很无奈!今天的中国管理层是很疯的!他们非要接受用废纸兑换任何商品!你不信吗?所谓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不就是接受废纸兑换中国商品的制度安排吗?看清楚了:美元→人民币→商品。这就是那个伟大的“机制”。难道,这个伟大的“机制”能够造就新的秦始皇吗?别逗了!不能不告诉大家一个公开的秘密:必须首先统一全世界,才能最后统一世界货币!真的,这是必须的!

笔者必须指出,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安排,例如“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等等模式,是国际金融资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绑架。就本质而言,这种通过出让货币管理主权换来的人民币境外存量,与人民币国际化风马牛不相及;恰恰相反,在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幌子下,人民币被迫实现了与美元的深度捆绑,成为更加被动的美元兑换券,仅此而已。笔者对本国的一些金融专家感到诧异,他们试图通过行政干预增加境外的“贸易人民币”、“投资人民币”、“储备人民币”,他们意图通过特定方式(例如人民币离岸中心)推动人民币进行一次“国际化”大跃进,他们真的天真到无邪的程度了吗?

【二、人民币的核心问题】

人民币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根本不是国际化问题。人民币的核心问题在于,我国政府作为人民币的管理者,已经丧失了部分人民币的管理主权。在丧失了部分人民币管理主权之后,我国经济结构开始因货币极度扭曲而陷入畸形发展的状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人民币价格已经被极度扭曲了。人民币对外被严重低估;人民币对内被严重高估。人民币的极度扭曲,正好折射出中国社会分配被极度扭曲的残酷现实。这是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有些人认为,现在让渡出去的国家金融主权仍然不够,他们希望通过所谓“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出让我国的金融主权。

第一、为什么人民币对外被严重低估。

先回到前面的公式:美元→人民币→商品。这个公式为什么成立?道理非常简单:用高估值货币兑换低估值货币就可以获得估值差价。在技术上,这就叫做汇兑盈利。

请注意:汇兑盈利是我国政府刻意进行政策安排的结果。其奥妙在于两个“一方面”:一方面,让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一方面,让人民币资产价格不断上涨(有时候近乎疯狂地上涨)。这样,你只要完成美元→人民币→商品的流程,汇兑盈利就形成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考虑何时套现了。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允许人民币对外被严重低估?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依赖资本投入。为了吸纳国际金融资本,必须提供汇兑盈利,以吸引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显然,我们成功的实现了吸引外资的任务。但是,我们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的惨重程度,不亚于两次鸦片战争。

问题二,为什么外资会大规模进入中国?因为,我们提供了天文数字的汇兑补贴。这个补贴表达为资产和商品的超低价格。资产和商品的超低价格,意味着资源流失、环境破坏、劳动力剥削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实现了GDP的增长。

上述两个问题,构成了人民币对外严重低估的现状。

在经济学上,本币严重低估,意味着,向外输出通货紧缩,向内输入通货膨胀。在政治学上,本币严重低估,意味着,对外让渡国民福利,这是后殖民主义的经典范例。

请注意笔者的结论:由于货币真实购买力与货币币值的变化存在明确的时间差,中国向美国输出的通货紧缩(美国通缩的原因和QE存在的基础)的影响,以及中国吸纳的通货膨胀(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极度膨胀和人民币严重超发行)的恶果,均未能充分表达。所谓“未能充分表达”,意味着我国潜在着巨大的经济危机。

其实,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是极端脆弱的。如果中国取消汇兑补贴,人民币估值将出现大翻盘。这也是西方学者“人民币崩溃论”的逻辑基础。

第二、为什么人民币对内被严重高估。

稍具金融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运行50万亿GDP需要多少基础货币。或者,中国基础货币的存量应该运行多少GDP。建议大家按一按计算器,就知道未来通货膨胀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请不要惊讶,管理层的疯狂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当管理层一再侥幸获得某种投机性的“成功”之后。

笔者惊讶于管理层的胆量,他们竟然敢用房地产(所谓的城市化)吸纳超额发行的货币。要知道,宪法规定国人个人并不拥有土地产权,这是明目张胆的通过货币操纵,进行国有资产变相转移。当中国的一部分私人非法获得巨额国民财富的时候,也埋下了巨大的道德和法律的隐患。当一个国家的道德和法律全部失效的时候,一旦恶性通货膨胀降临,必然引爆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那么,为什么要对内严重高估人民币?一句话:利益!

在中国,人民币不仅仅是单纯的货币。人民币是进行再分配最便捷和最隐蔽的工具(财政职能)。严重高估人民币,使人民币持有者(政府、国企和普通国民是基本存款者)让渡财富给人民币借贷者(金融特权拥有者),实现了共和国财富的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所以,中国在近二十年间,凡是接近金融特权的人全部迅速暴富。结论并不乐观,我国通过严重低估人民币,在制造超级富豪的同时,也重新制造了流氓无产者。

【三、人民币正规化】

我们曾经拥有管理人民币的一流人才和强大能力。要知道,我们的执政党发行并管理过各种类型的货币,执政党管理货币的经验已经长达85年了。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共两党的决战,率先在货币问题上分出了胜负。本质上,国民党是被通货膨胀打倒的(国统区恶性通胀);而共产党很好地管理了通货膨胀(解放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至于军事胜利,只是最后完成政权交接的必要程序而已。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朱镕基等厉行金融体制改革,此次改革事实上颠覆了我国人民币管理的传统(正确)逻辑。同时,他们并未遵循主权货币管理的一般性(正统)逻辑,他们甚至没有建立起我国进行货币管理的完整管治结构。他们采纳了西方学者的建议,使用了半主权货币管理的权宜性措施(后殖民主义的所谓发展经济学逻辑),这就是所谓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让渡了部分国家的货币主权之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资本的压迫下,逐渐步入极度扭曲的状态。关于对朱镕基等经济政策的整体评价,以后将做专题评论。

现在,我们重新提出人民币正规化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我们必须恢复人民币的国家主权货币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权力拥有一个正规化的主权货币。

国家的货币管理主权,本质上是本币的定价权。本币的定价权,是政府对本币购买力的管理。就形式而言,是对货币流通数量和货币使用成本的管理;就内涵而言,是政府对财富分配的管理。

第一、我国必须建立人民币管理的基本原则。关于人民币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上升到宪法的高度。管理层只能在法律框架内操作。其中,人民币管理主权必须成为宪法条款。今后,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出卖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主权。

第二、我国必须建立人民币数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管理层需要清晰界定人民币发行和流通数量的极限,管理层需要精确测算人民币发行的边际效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民币数量管理的基本准则。今后,绝对不允许任何人通过滥发人民币以达成经济增长或财富分配的目的。

第三、我国必须建立人民币成本管理的基本准则。管理层需要清晰界定人民币利息与真实通货膨胀的关系,管理层需要精确测算人民币利息对通货膨胀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民币成本管理的基本准则。今后,绝对不允许通过强制实施实质负利率掠夺国民财富。

第四、我国必须建立人民币购买力均输平准的物质保障体系。货币价格的管理,实际上是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管理。对此,我们在边币时期和人民币发行初期有足够多的经验教训。深谙货币管理的人应该知道,功夫在诗外。国家不能掌握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而妄言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无异于痴人说梦。

人民币正规化,在理论上也可以理解为,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但是,必须保持清醒,这是有管理和有控制的“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这与世界银行提供的“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方案完全是两回事。

四、暂缓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笔者一再撰文阻止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笔者在此再次说明阻止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原因:

第一、人民币离岸交易属于正常商业行为,政府无权、无义务更无必要进行行政干预。由政府建立所谓“中心”,藉由政府提供“清算”的承诺,实际上必然变相延伸为政府提供“补贴”。政府在未提请全国人大同意的前提下,动用国有资产(剥夺国民福利)对国际资本进行“补贴”,涉及违法甚至违宪的严重问题。请有关方面三思而后行。

第二、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两回事。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贸易和人民币计价债券和人民币计价股票国际交易发展的必然结果,跟“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不下大力气去搞人民币计价债券和股票的国际交易市场,而搞什么“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实在是本末倒置。

第三、要高度警觉“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成为“人民币洗钱中心”。

第四、要高度警觉规模庞大的离岸人民币流向,避免离岸人民币成为美联储QE的蓄水池。

第五、要高度警觉离岸人民币交易的价格操纵问题,避免离岸人民币交易价格倒逼在岸价格,从而间接控制人民币的数量管理和成本管理。

在不能清晰明确回答上述五个问题的情况下,建议暂缓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人民币正处于极度扭曲的状态,不要再增加它的风险了。

总之,我们不仅仅要学会独立思考,我们还要学会创造性管理(制度创新)。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了,中国人应当建立管理经济的自信了,中国人有能力管理好一种主权独立的货币。笔者相信,香港人也有能力管理好一种具有主权特征的货币,香港可以率先取消联系汇率制度,重建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为祖国淌出一条路子来。无论如何,人民币都应该结束美元代币的时代了,中国应该结束输出国民福利的时代了。我们的人民币必须实现正规化了。

第三篇是李小加2012年3月1日的署名文章

「養兒子」與「育兒園」
—— 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再思考

在過去一年半裏,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得到了飛速發展:自2010年7月至今,香港人民幣存量從1,000多億增長至6,200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則增長了近15倍。人民幣國際化大大提速,步伐快了、思路廣了、措施多了。

與此同時,國內外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也日趨熱烈。特別是在過去半年裏,由於離岸人民幣存量的增速有所放緩,離岸人民幣市場首次出現貶值預期,各種質疑的聲音也開始出現。這些質疑歸納起來主要是圍繞著以下幾個大問題:

(1) 中國在利率、匯率與資本項下管制等頂層設計改革還未完成之前和當前貿易格局之下,是否應該和可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2) 在現階段承受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與成本值得嗎?
(3) 在港人民幣存量已大部分回流國內,香港真的能爲人民幣國際化起到作用嗎?人民幣國際化又真的能爲香港帶來實際利益嗎?

對這些問題,許多學者與業界人士都做過深入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立場不同,視角不同,支持與質疑的聲音並存。這些討論與爭論是正常的,而且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我想以一個更直觀與通俗的視角,用「養兒子」和「育兒園」這樣一個比喻來對以上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觀念,就是不惜千辛萬苦生兒育女來養老,期盼將來兒女成群,頤養天年。人民幣國際化之於中國,就好比是「養兒子」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讓人民幣這個「兒子」從體內出生、成長、慢慢走出去,在貿易結算、計價、投資、儲備等領域爲國際所用。

之所以要養這個「兒子」,是因爲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其相對封閉的貨幣已經開始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反觀美國,雖然它開始陷入長期結構性困境並顯現出沒落衰老的迹象,但是,它仍然是歐債危機告急時國際資本的避險地。爲什麽呢?就是因爲美國有美元這個「兒子」養老。無論美國的債權國有多麽不願意,短期內也無法實現資産的「去美元化」。而美國完全根據自己的宏觀經濟需要所制訂的貨幣政策會挾持整個世界經濟格局。所以說,美國今天的霸主地位與它有美元這一個主導國際貨幣體系的「兒子」直接相關。中國若要實現獲得更大的政治經濟話語權這一長期目標,就需要讓其貨幣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貨幣體系中。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到了必須考慮養兒育女的時刻。 

只有在這個長期目標的大框架下,我們才能認清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可行性與長期性,並以平常心來看待「養兒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與所需承擔的風險與成本。下面我對前文提到的三個問題作簡要的回答。 

1. 中國在利率、匯率與資本項下管制等頂層設計改革還未完成之前和當前貿易格局之下,是否應該和可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從來就不是一個自上而下、邏輯完整、計劃周全的進程。無論是八十年代的價格改革、所有制改革,九十年代的資本市場發展,還是過去十年的金融體制改革,都是衝破現有體制制約,突破傳統思維,在缺乏現成完善的經濟學理論支撑下以及充滿矛盾的體制中,由市場力量推動、自下而上地逐步摸索展開的。

儘管中國當前尚未完成利率、匯率與資本項下管制等頂層設計改革,但是,頂層設計改革不應成爲人民幣國際化開始推進的先決條件。這就好比父母的經濟條件、工作狀况、住房大小不應是生孩子的必要條件一樣。如果事事求全,那我們可能永遠找不到生孩子的最佳時點。

而且,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兒子」是中國經濟與市場力量發展至今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財富的聚集、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提速,封閉的資本項目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個「兒子」實際上已經到了不生不行的時候。與其爭論「能不能生」,不如給予「准生證」,承認它的存在,推動它的發展。

當然,頂層設計的長期缺位會最終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長期來看,「小房子」養不出「大兒子」,父母還是要改善基本生活與教育環境,使「兒子」能健康地成長。同時,「養兒子」往往也給父母帶來積極的動力與壓力,促使他們努力改善「兒子」的成長環境。也就是說,人民幣國際化也可以「倒逼」必要的頂層設計改革。

至於說中國結構性的全球貿易順差是否會使人民幣國際化根本不可能,我的看法是:需要動態地、有差別地看待中國貿易結構。首先,中國今天的全球貿易格局是中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特點、市場力量發展與政府宏觀貨幣政策選擇等多種因素綜合所致。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和互動,中國的貿易格局不會一成不變。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之後,全球性的經濟格局變化與中國國內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轉型必然會對持續了二十年的國際貿易結構帶來深刻、持久的變化。順差與逆差之間、升值與貶值之間的動態變化會成爲常態。而不斷變化的全球貿易結構也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中國貿易在各地區內表現並不一樣——整體呈現順差,但對很多區域(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等新興經濟體)保持逆差。人民幣區域性走岀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說,雖然人民幣這個「兒子」剛生下來的時候不可能馬上遠走高飛,但可以放在身邊、就近養。不能因爲「兒子」暫時無法獨立闖天下而否定「兒子」存在的合理性。

有人可能會問,日本與泰國的貨幣國際化均遭遇失敗,中國是否會步其後塵。其實,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貨幣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本來就無先例可循。單純從經濟學、貨幣學理論出發討論其他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經驗與中國的可比性並不一定恰當。我們不應該因爲別人家沒養岀好「兒子」就得出不養「兒子」的結論。我們更應該從別人身上虛心學習經驗教訓,把自己的「兒子」養得更好。 

2.     在現階段承受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與成本值得嗎? 

既然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兒子」既必須養也可以養,我們就要給予充分的營養和呵護,這將會花錢、費時、擔風險。總結近期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與成本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兩點:

(1)    中國在當前貿易順差的格局下輸出人民幣會導致外匯儲備短期內增長加快以及造成匯兌損失。

(2)    離岸人民幣回流可能會降低國內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有效性。

這兩個問題的確是現實存在。恰恰就是因爲貿易順差與境外産品匱乏,人民幣國際化的初期必須允許一定的資本項下進出,才能使人民幣開始境外之「生命」,這是一條繞不開的必由之路。「生孩子」從來不是一個免費、無痛、簡單的過程。

對於風險與成本的討論應放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這個大框架下來進行。相比於這個長期目標,有一些風險與成本是短期的,有一些風險與成本也不是不可以承擔的,有一些風險也不是不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一旦認清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就要堅定信念,勇於承擔。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是經歷了數年激烈的爭論,我們曾在長期利益與短期成本之間舉棋不定。然而,如今「入世」十年,在貿易領域開放的帶動下,中國經濟從當年的世界排名第六位晉升至第二位。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領域的開放是歷史賦予中國的下一個重大機遇。儘管中間過程可能荊棘滿途,但一旦成功,給中國帶來的將是下一個質的飛躍。所以,我們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持有同樣的決心與毅力。

像養孩子一樣,我們對人民幣國際化還要給予耐心與呵護,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責備。有觀點質疑人民幣國際化收效甚微(例如外匯儲備不減反增,與初衷背道而馳),甚至由此而得出應該暫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結論。這就猶如責備一個三歲的兒子一事無成一樣。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人民幣成爲被廣泛使用的國際投資貨幣可能需要大約10年;而人民幣從投資貨幣發展爲重要儲備貨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我們過早地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效用抱有不切合實際的期望,反而會阻礙了它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們要養好人民幣這個「兒子」,就得接受在中短期內成本可能會大於利益這個現實,並做好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持續供應營養、提供教育的準備。「生孩子」從懷孕、分娩到養育這一過程是一個充滿艱苦、困難與挑戰的過程。成本與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不應該因爲這些風險與成本而輕易放棄「養兒子」帶來的幸福、快樂以及最終養老之益。 

3. 在港人民幣存量已大部分回流國內,香港真的能爲人民幣國際化起到作用嗎?人民幣國際化又真的能爲香港帶來實際利益嗎?

人民幣國際化必然從香港開始,因爲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既與內地有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繫以及相近的文化,亦有其相對獨立的法律體制、成熟的金融業與伴生的服務業。香港是內地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的不二選擇。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開始階段,香港可以成爲人民幣國際化的「育兒園」,爲其提供安全可靠的試驗場所。

近期,香港人民幣存款在經歷一年多的飛速增長後岀現放緩的趨勢。而且,由於缺乏豐富的離岸人民幣産品,這些存款絕大部分存放在香港銀行體系,並隨即被存放在央行或投資於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也就是說,人民幣走岀去後,繞了一圈又回到境內。有朋友可能會質疑香港這個「育兒園」意義何在。

儘管大部分的香港人民幣存款以現金形態又回到境內,但這些存款是境外居民換匯而來,其屬性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爲它們已經成爲「香港戶口」,持有「特區身份」。今後境外産品一旦豐富發展起來,它們就可以「多次往返」,自由出入了,也就是國際化了。就像養孩子一樣,上「育兒園」時是每天接送回家,上中小學時住校就周末回家,上大學就可能只是暑假回家,一旦成人工作了,就常駐海外、節假日再回家——這是發展之必然。今天,香港人民幣直接回流是因爲離岸人民幣産品匱乏,而不是「兒子」沒出息。今後,一旦離岸人民幣生態環境建好了、國際對人民幣的信心提高了,境外人民幣自然就可以在海外留得長一些了。這也是爲什麽香港交易所努力推動人民幣股票在香港加速發展。日後,香港交易所還將積極推動人民幣利率與匯率産品以及商品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以進一步擴大離岸人民幣的使用範圍。

另一方面,在港人民幣的形式至今主要是替換存量港幣,人民幣國際化的「育兒園」並未爲香港的金融帶來實際增量活動、額外收入或直接利益。也有朋友發問:香港「忙」這一圈又有什麽意義呢?我個人認爲,這個意義可大了,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

短期來看,利益是無形的,並不一定與人民幣國際化直接相關。香港由於爲人民幣國際化辦了「育兒園」,在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時刻貢獻了巨大的與不可替代的價值,香港自然也會在許多方面取得國家有形無形的政策支持與機會,譬如在CEPA協議框架下兩地金融合作更緊密、市場相互開放提速、鼓勵境內企業來港上市等。

長期來看,香港一旦成功辦好人民幣國際化的「育兒園」,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化,香港就可以進一步辦人民幣國際化的「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人民幣國際化最終從香港「畢業」走向全球,香港就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日後,即使人民幣國際化走遍全球,但第一站永遠在香港,海外的「家」也永遠在香港。縱觀今日倫敦,位處大西洋上的英倫孤島,800萬人口,却能成爲傲立全球的金融中心,其核心競爭力就是成爲全球美元的離岸中心——其離岸美元交易量已超出在岸美元的交易量一倍有餘。同樣地,香港沒有理由不成爲當之無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因此,今天辦這個「育兒園」對香港來說商機無限。

4.     結語 

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是爲了重建國際貨幣體系,使中國獲得更大的政治經濟話語權。認清了這個長期目標,對其過程的長期性與所要付出的成本與代價就會有所準備,多份理解。人民幣國際化之於中國有如「養兒子」:不能不養,又不能急於回報,而且要花錢、費力、擔風險。香港在初始階段可以成爲人民幣國際化的「育兒園」,讓這個「兒子」快速成長,成爲它日後走出國門的第一站。

一句話,人民幣國際化的規模可以大一些或小一些,但絕不能沒有;速度可以快一些或慢一些,但絕不能停下來;溫度可以熱一些或冷一些,但一定要保證它的健康成長

………………
最後是百度百科的詞條 人民幣國際化 。
分类:經濟